《不必假裝一切都好》書摘心得|當你撐不下去時,關於平靜與幸福的3個提醒
書籍資訊
- 書名:別生氣啦!日本超人氣萌僧小池龍之介用108個身歷其境的安心小練習,讓你覺察情緒的引爆點,不苛求自己,也別要求別人,活出自己歡喜的人生就好!
- 原文書名:しない生活 煩悩を静める108のお稽古
- 原文作者:小池龍之介
- 譯者:張嘉芬
- 出版社:幸福文化
- 出版日期:2022
本書特別之處:用詼諧剖析,找出你還在生氣的原因
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由作者長年撰寫的專欄文章集合而成,每篇篇幅短,精煉又帶幽默感,而且好讀,適合當睡前讀物,書名「別生氣啦」,像是在哄一個正生悶氣的人,讀著讀著,真的會開始想,為什麼要生氣呢?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我們所有人都是膽小鬼,一旦少了那種自己的存在「被聽見、被認同」的安心感,甚至連話都說不好。
- 「算了!」這句話通常是期望別人更進一步了解自己所採取的行動。
- 我們會視情況是否合乎自己的需求,為世間萬物貼上或好或壞的標籤。
- 宗教可怕之處在我們容易無意間認定「貫徹正確的事情就好事」,成為害旁人吃苦的基本教義派。
- 「怎麼可能?」是一句傲慢的話,因為裡面隱含「什麼該發生」和「什麼不該發生」的框架。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資訊過量讓情緒敏感又容易生氣
過量的資訊與社群網路有時令我們心煩意亂,不過又戒不掉,這原因來自於我們生存的天性,人類天生喜歡追逐資訊。
大腦認為「資訊量越多,越有助於生存」,因此即使是混亂或煩惱的訊息,我們也會本能地接收。
為什麼資訊過多會讓我們更容易動怒?
- 我們期待每件事情都有許多選擇,並嘗試挑出「最好」的那一個。
- 過多的細節與比較,會讓我們陷入猶豫與執著。
- 情緒疲勞往往源於無數小訊息的累積刺激,而非大事件。
而之所以會優柔寡斷,是因為每個選項都沒有絕對的優勢,即使選了「看似最划算的」,事後也會發現與其他選擇差異不大,但卻已經讓我們非常內耗。
就我自己的經驗,以下兩點作法可以大幅降低資訊焦慮:
1. 限縮選項
我曾在求職時陷入資訊地獄,即使已經有足夠判斷的資料,仍會不斷上網搜尋與比較,事後回頭看,這些額外的資訊只是增加煩惱,對結果沒有任何幫助,現在我會用刪去法,留下少量可行的選項,並規定自己最多只能煩惱到當周週末,讓週末可以真正休息。
2. 遠離 3C
想減少好奇心與資訊焦慮,最有效的方法是物理性隔絕,去散步或爬山,讓自己處在不方便用手機的環境,事實證明這段時間錯過資訊,往往對人生沒有影響。
觀點二|不想再為家人生氣,先放下控制欲
面對家人時,控制欲會悄悄放大脾氣,反應更敏感,也更容易因一點小事而生氣。
當我們希望家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就算只是洗澡時間、房間整潔這類小事,也能立刻引發怒氣。晚點洗澡、房間稍微亂一些,對生活並沒有實質影響,情緒卻因此升溫。
這種反應的背後,多半來自對秩序與權威的執著,進而引發想要控制對方的衝動。許多子女稱這種感受為「情緒房租」。
- 你什麼時候要去洗澡?
- 你還要多久才來吃飯?
- 為什麼總要拖到最後一刻才動手?
父母拚命想讓孩子乖乖聽話,子女則在能力範圍內,盡全力維護自己的自由。
我和青春期的姪子就曾陷入這樣的模式,最近我們每次出遊,幾乎都會因為不重要的小事吵架,明明我很期待與他相處,卻因為他一直戴著耳機、很晚才洗澡、或挑食不吃青菜而感到不耐煩。
我越來越生氣,反而不能好好跟他溝通,更遑論平心靜氣的相處,這本書提到,這是控制慾在作祟,而要降低控制慾的方法是
- 先問自己:這件事不照我的方式做,是否會造成真正的損失?
- 他不是針對我:我們的習慣不同,真的有影響到什麼嗎?
觀點三|堅守自我形象反而容易生氣或不安
從建立自我形象的那一刻開始,只要聽到或看到與這個形象不符的訊息,內心就會感到威脅,情緒也容易陷入煎熬。
- 你對自己的形象有特定的期待嗎?
- 你是個愛面子的人嗎?
- 你是否害怕別人說你言行不一致、立場前後反覆?
這些想法都是自我形象的一部分,對自己有期許原本是一件好事,若變成束縛,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成為情緒壓力的來源。
想當親切的人,也會有無法開朗的時候;人的立場隨著經驗和情境變化而改變,本是自然之事。過於僵化的自我形象,卻讓我們擔心被發現前後不一,於是隨時過得小心翼翼,難以放鬆。
其實當不了那樣的人,沒什麼大不了。
抱持這樣的心情,認清自己當下的狀態,才能不被他人的閒言閒語綁架。
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我很喜歡這本書用輕鬆詼諧的方式探討生氣這件事。
作者是一位僧侶,經過多年修佛,已經能夠遠遠地觀照自己的內心。我也期待有一天,自己能和情緒保持適度的距離,在那之前,我能做的是讓自己更有彈性,萬事萬物都有發生的可能,這些可能有時會打擾我的平靜,甚至引發情緒,但就像一顆石頭落入水面,激起層層漣漪,最終仍會回歸平靜,想安溥的演唱會撿到的小紙條幫這篇文作結,感謝人生世事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