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假裝一切都好》書摘心得|當你撐不下去時,關於平靜與幸福的3個提醒
書籍資訊
- 書名:走路的人,河正宇
- 原文書名 : 걷는 사람, 하정우
- 作者: 河正宇(하정우)
- 譯者 : 王品涵
- 出版社: 新經典文化
- 出版日期:2020 年
本書特別之處:能走下去,就代表路還沒結束
《走路的人,河正宇》是一位愛走路的朋友推薦給我的書,看完後,真的會想要把走路這件事情納入每天的日常,作者河振宇稱自己是走路的演員,走路對他來說更像是一種跟自內在對話的方式,本書前面談的是走路對生活的好處,而讀到後面會明白,走路如何守護了演員河振宇的內心。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不論自身處在什麼環境,無論擁有什麼,走路,是只要我活著,就能繼續做的事。
- 走路的魅力之一,在於能以肌膚實際感受天氣與季節的變化。
- 世界上沒有任何語言,是完全沒有人聽見的,就算是自言自語也一樣,即使看似沒人在聽,最終也會回到自己的耳朵。
- 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怎麼可以如此幸福?走路,藉由這麼樸實、老土的人類本能行為,我感到了幸福。
- 即使身處緊急狀況,只要重複著一直遵循的例行公事,哪怕模糊,也能看見能回歸正常的希望。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走路是信仰,也是身體的儀式感
走路是一種節奏感。走自己選擇的步伐,不勉強、不急躁,隨著呼吸向前。人生也是如此,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速度與方向。
河正宇開始走路的契機,來自一次與韓國觀眾的打賭,意外獲獎後,他和劇組團隊踏上了一段走路長征,在疲累感結束之後,他開始懷念起來「日常走」,於是開始了每日三萬步。
當心情煩躁時,我常選擇走路,就像下雨時會撐傘,天冷時會穿上外套,情緒不穩時,我就讓自己走一走。
因為三萬步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是走路這件事情又很重要,所以他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去公司用走的、沿著島山公園走,把走路放進生命中的重要排序中。
這份體會與我近年開始的瑜珈課,以及每天曬太陽的習慣相呼應。無論當天行程如何,我都會把這些小小的片刻排進人生清單,漸漸地,我在這些簡單的日常儀式裡,感受到安定與放鬆。
我喜歡自己走路時,由腳底傳至大腿,那骨骼置於土地的堅實質感;不是倚靠力量的強壓,而是如扎根般,一步一步踏在這片土地上的感覺,覺得真好。
在讀這一段的時候,除了身體的變化之外,我感覺到更多是對生活的安定感,和我自己感受到的相同,每天,總有一些片刻是留給自己的。
觀點二|走路的演員、導演和創作者
對自己身體與生活有害的東西,往往也不會對作品有益。
我很喜歡書中河正宇先生提到的觀點:「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創作。」創作需要耐力、體力與毅力。如果只追求激情式的產出,結果或許燦爛如煙火,美麗卻短暫。
某些日子,我能完成超乎期待的作品;某些日子,我也會遇上對自己失望透頂的結果,重要的是,不為其所動,只是不斷地創作下去。
河正宇先生提到,走路這件事簡單卻重要,卻往往和閱讀一樣,容易被忽略或排到很後面。這讓我想到自己經營部落格的心情,一旦忙碌起來,就會把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往後放,實際上,它們對身心能量影響很大,漸漸也明白這並不是長久之計。
演員的生涯中,低潮經常找上門,因此必須熟悉低潮,必須在經歷一次次的失敗嘗試後,不畏那些跌撞、挫折的日子崩潰才行。
當一切都失去控制的時候,從身邊最小的事情開始,做一件活在當下的事情,也許就是回到生活軌道最好的方向。
也是這樣的堅持,讓生活可以在一個又一個的意外、日常中保持節奏。
觀點三|沒有休息,誰也繼續不了
正如我想永遠做這份工作的程度,我決心也要付出同等的程度去計劃我的「休息」。
書中提到,「棄置」或單純把自己攤在床上,並不是有效的休息。那只是不去理會身心的疲累,等到時間結束後,仍舊得背著未消化的重擔繼續前行。
比痛苦更容易將人擊潰的,或許正是厭煩,痛苦中存在著只要撐過去一切總會變得有意義的期待,厭煩卻令人感覺自己所做的所有行為都不值得一提。
我想日行三萬步對於河正宇先生來說,更像是一場心情的整理,透過走路這件事情,讓紛飛的思緒沉澱,心也得以平靜。
在藏語中,「人類」一直「走路的存在」或是「且走,且徬徨的存在」 。
我祈禱,將來的我始終是個走路的人,祈禱無論至身於何種處境,始終是不放棄再踏出一步的人。
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這是一本談走路的書,但讀完後,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走路」這件事本身。
河正宇先生以演員的身份,分享了自己對走路的熱愛,讓我明白走路不只是移動的方式,更是一種與自我對話、與生活和解的途徑。
想當一個永遠的創作者,保持健康的身心是自己工作的最好投資,也是一種對生活的尊重,走路,在不確定的人生中,用雙腳再往前一點點,一直走下去,就沒有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