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假裝一切都好》書摘心得|當你撐不下去時,關於平靜與幸福的3個提醒
書籍資訊
- 書名:給我40歲的女兒:心理醫師媽媽走過中年之路的38個提醒
- 英文書名:벌써 마흔이 된 딸에게
- 作者:韓星姬( 한성희)
- 譯者: Loui
- 出版社: 商業週刊
- 出版日期:2024年
本書特別之處:40歲了,還是媽媽眼裡的小女孩
《給我40歲的女兒》是作者韓星姬第二次提筆寫信給自己的女兒,告訴即將邁入40歲的女兒,中年危機和責任會讓他感到疲憊,寫下了38個溫柔提醒。
是一本讀起來非常治癒、有溫暖眼淚的書,推薦給你!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雖然我曾因為你的優秀表現而感到驕傲,但那不是我愛你的原因,對我來說,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道光。
-
拋棄想要做好的野心,才能盡情享受。
-
假如人生的上半場,是在世界打造的競技場上成為選手,努力奔跑的日子,那下半場便是打造屬於自己喜好的競技場的時機。
- 人生的滿意度與幸福度,取決於如何接受選擇所帶來的結果,而不是選了什麼。
-
孩子想要的,不是一個有「好媽媽情結」的媽媽,而是一個真心喜歡自己的媽媽。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40歲危機,忙碌卻像被偷走的人生
女兒啊,來找我看診的40多歲患者們,他們說的話都一樣,彷彿被無盡的責任與義務淹沒,快要不能呼吸,尖聲問道:「這是我的人生,但我在哪裡呢?」
40歲在心理學上經常被視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但卻也是最被這個社會需要的年紀,子女的養育責任、父母的撫養責任,還有在職場上成為中流砥柱的壓力,讓被壓抑許久的自我更加喘不過氣。
20多歲族群的不安是抽象而模糊的,40多歲族群的不安則是具體而現實的。所以就算再不安,也無法說出口,因為這個年紀正在背負責任。
讀到這裡,我想到我的奶奶,每一次遇到生活上的挫折,我唯一能傾訴的出口似乎只有她。
我可以毫不掩飾地對她說:「我好累、壓力好大。」,在奶奶面前,我總是像個孩子依樣哭哭鬧鬧,她每次都跟我說:「你已經30多歲了欸!」
雖然這一個階段看似動彈不得,但是終有一天,這一切也都會過去,作者提醒女兒要去把握這些無力的時刻,有一天也會變成想念的日常。
觀點二|與其完美,當一個快樂的媽媽吧
作者提到,現在40歲的人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金融環境的起伏,從小就活在競爭與比較裡,是「過勞的一代」。
愛你的人,只想要你幸福,對爸爸媽媽來說,你每天過得幸福快樂,才是最大的孝道。
身為諮商師,韓星姬在諮商室裡聽過太多父母的眼淚。
因為過度教養、過於心急,原本出於愛的關心,最後卻成了孩子的壓力,甚至讓親子關係惡化。
孩子在父母慾望的壓力下,不僅會討厭自己,也會憎恨父母,反之,父母如果認同孩子的觀點,他們就會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父母,接納父母是個兼具優點與缺點的獨立個體,於是自行開創未來,走出他們的路。
與其努力當個世俗定義裡的「超人媽媽」,不如成為孩子最大的啦啦隊,
正如作者所說,所有教育的終點不是「成功」,而是「獨立」。
唯有在童年被無條件地愛過,孩子才會在長大後,有勇氣去探索這個世界。
觀點三|40歲正是最好的年紀
以我的觀點來看,人生,就是「事與願違的世界」和「想要盡情生活的人」,不斷磨合的過程,在過程中所做出的選擇與結果成就了現在的「我」。
來到40歲,已經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世事不如意十之八九」,更準確地說,這個年紀開始學會與自己的平凡和解,作者提醒自己的女兒,正是在這個階段,更要靜下心來,讓被壓抑的渴望浮現,去做真正想做的事吧!
年過40的人對什麼事情都很認真,絕對不會抱持「不行就算了」的態度,他們知道決定做一件事情時,勢必得放棄其他事,而且如如果現在不做的話也不保證以後還有機會。
利用這個時間段,好好修剪自己的人生吧!
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我的媽媽從來沒有那樣對我講過話,我很羨慕作者的女兒擁有一個善於表達的母親,如果這些母愛能夠被表達出來,也許我和我的媽媽也可以擁有更親密的關係。
但是,我知道愛是一樣的,在我剛踏入職場的前幾年,媽媽會擔心我的工作、發展,但隨時間過去,我的奶奶、我的媽媽告訴我,想做什麼、結不結婚都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我要快樂」還有「身體健康」,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本書常常會用「女兒啊」開頭,我覺得好像在對自己說話,有些時候真的會有點眼眶泛淚,是本治癒之書,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