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書摘心得|台灣女性流產的選擇權,可以屬於她自己嗎?

《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書摘心得|台灣女生懷孕之後,社會和制度介入她的決定,卻不保證她的命運

書籍資訊

  • 書名: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
  • 作者:胡淑雯、張嘉真、徐珮芬、鄧九雲、陳宜倩、吳燕秋、梁秋虹、烏烏醫師
  • 主編/採訪:吳曉樂
  • 出版社:游擊文化
  • 出版日期:2025年
  • 書籍類型:人工流產

本書特別之處:第一本台灣女性「人工流產」專書

如果真的懷孕了,可以不當媽媽嗎?
本書為第一本紀錄台灣女性「人工流產」的專書,在誠品書架上看見後,我馬上就買下了它。

台灣這個社會,似乎還不太能接受「人工流產」(或墮胎)這件事情,但比真的成為母親,也許人工流產更常發生在女性身上。
也是因此,我想去理解ㄧ個選擇終止妊娠的女性,她們經歷了什麼?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超音波影像顯示胎兒畫面,象徵懷孕初期的生命徵兆與抉擇前的沉默時刻。

  • 喜歡小孩跟想生是兩回事,我喜歡小孩,但要生下一個小孩,我發現我不想。
  • 懷孕的人最了解可不可以承受這個生命,怎還需要他人同意?
  • 這大概就是父系秩序命名由來,男人施行命名權確認親子關係,女性則不必。
  • 當聽到醫生說,整個子宮要拿掉時,我嚇了一大跳,那我還是一個女人嗎?
  • 女人都在煩惱別人的評價、怎麼交代,而非自己怎麼想、怎麼走過這一切。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一位台灣女性流產怎麼那麼多人參與?

這樣我覺得,
自己只是其他生命來到世上的工具。

關於預期以外的懷孕,確認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怎麼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就算只是說出口而已。

女性雙手拿著驗孕棒,畫面凝止在結果揭曉的瞬間,象徵懷孕選擇的開始與未知

說或不說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不說需要獨自面對,會非常孤單、手足無措;
但一旦說出口,這件事就不再只是自己的了,不再是能夠全由自己決定的事情。

孩子的爸是誰?他知道嗎?他怎麼說?
彷彿在那一刻,胚胎的來源、那個男人的想法,比眼前這位正在經歷身體變化的女性還要重要。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才意識到這些問題是如此的冒犯甚至具有殺傷力。
某部分來說,也直接侵犯了做為個體為自己決定命運的權利。

生或不生,
變成了一群人可以集體決策的事情。

「這胎是男生嗎?」
「小孩健健康康的,為什麼要拿掉?」
「又不是養不起。」
似乎許多人都比這位女性有更明智的打算

我問世景,如何形容那次的藥物流產?
他不假思索地回:「一次症況稍微嚴重的月經。」

所以許多女性選擇獨自面對,悄無聲息地結束這場在自己身體裡的風暴,
一方面孤單,但這也許是可以只聽自己的聲音,完全依照自己心意做決定的方法。

觀點二|預防和應對,南非與台灣社會的視角差異

筱茜在南非就讀的學校,
從小二就出現性教育的課程,這是一種因地制宜的結果。
所有的學生,不分性別,
都被視為性暴力潛在受害者。

書中提到台灣社會非常提倡女性應該要在「事發之前」好好保護自己。
社會氛圍多少把這件事情和道德掛勾,
不論是出自於何種原因,在書中都可以看到自責的女性,因為懷孕、因為流產而充滿愧疚感。 一位女性躺在病床上,手上接著點滴,象徵在醫療選擇中沉默而艱難的過程。

外公不斷跟醫生說「她還是學生」,
醫生在診療書上寫「割盲腸」。

我覺得我很不孝,
就像你當時跟我說的一樣,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怎麼時代變了,我們母女的思想還停留在同一個死角?
你可能覺得我這樣講很奇怪,
可是,
你小時候近視一直加深、吃減肥藥搞到內分泌失調,還有去滑雪骨折

你有覺得對不起我們嗎?

台灣女高中生接觸到性,或者是對懷孕這件事情的理解非常隱晦而間接的。

可能,聽過家裡的人耳提面命,女生要學會保護自己、高中時讀女校看到女性墮胎的影片等等,這些都加深了女生對於發生這件事情的恐懼。

而有些案例即使因為性暴力而受孕,到了診間接受治療,跟親密的家人交談時,也隱約感覺到自己不再完整,並因此而感到抱歉。

對於墮胎,筱茜有很多想法,其中不包括「愧疚」。
在南非受的教育讓她曉得,
事情就是會發生,
把心力放在如何善後,
而不是責怪自己。

觀點三|我媽媽19歲生下我,她怎麼做出選擇的?

卻從來沒有人問,那個懷孕的女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想到我的母親,也想到我自己,媽媽在19歲那年生下了我,而我,就是那個左右她人生方向的胚胎。

我不太確定從她知道到做出決定,有沒有人陪她討論或者她有多少時間,甚至,我好像也沒有問過她當時的感受。

她至少考慮過這些,我父親看起來還算可靠、有一技之長、家境尚可,
還有我奶奶,一直堅持要把我留下來等等,現在回頭看,媽媽當時說不定能考慮的資訊真的非常有限。

我猜,她是預設了我會來到一個「還可以」的環境裡,才把我生下來。

就像書中很多女性的故事一樣,之所以她們選擇墮胎,也是愛和現實的考量。

就算他準備好了,也不要來找我,我希望他能找到一個「更好的人。」
更好的人?
父母關係更穩定、經濟條件更穩妥、更有生活餘裕的人。

嬰兒緊握成人手指的畫面,象徵母嬰之間的連結與生命初始的脆弱關係。

看似「放棄」的舉動,其實也包含了對孩子的考量,只是這段心理歷程很少在這個社會,有地方可以訴說罷了。

別擔心,親愛的,
我有三個孩子。
我對出生的孩子,比對沒出生的孩子還要愧疚,
不當媽比當爛媽好多了。
《性愛自修室》

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這是一本帶我去思考我從未真正接觸過的世界的書。

關於「有可能懷孕的自己」、關於「是否要成為一位母親」這樣的問題,
在不同身分背景下的女性,對這些選擇的感受會如此不同。

這本書的書名是《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在閱讀過程中我一直想:
到底是「真的沒有人傾聽」,還是「有聽見,但還是只能保持沉默」?

無論是哪一種,我想這本書和這個議題都值得被看見。
正如書中作者母親在她十八歲那年所說的一句話:

妳的人生也很重要。

一張黑白攝影中的嬰兒腳丫照,象徵新生命的誕生與選擇背後的柔軟與沈默。
希望在做出這個改變生命方向的決定過程中,做決定的人心中也會想起這句話。

訂閱
通知關於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
本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