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假裝一切都好》書摘心得|當你撐不下去時,關於平靜與幸福的3個提醒
書籍資訊
- 書名:無路之路:你的人生怎麼可能有前例?商業類罕見傳奇,工作與生活的新解答
- 原文書名:The Pathless Path: Imagining a New Story for Work and Life
- 作者:保羅.米勒 ( Paul Millerd)
- 譯者:沈聿德
-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 出版日期:2025年
本書特別之處:這不是一個英雄的故事
《無路之路》是很真實、誠懇的一本書,如同英文書名《the pathless path》一般,作者保羅寫下他從學生走向頂尖企業的光環、擁有光環後的迷惘,以及最後決定離開時的不確定。
雖然這本書的書名是《無路之路》,但我總是聯想到台灣的一句諺語「路是人走出來」,推薦給你!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無路之路是預設之路外的另外一種選擇,代表欣然接受不確定不安,在這個要你當乖乖牌的世界裡,是對冒險的召喚。
- 我太害怕跟自己深入對話,那種可能會把我送上不同人生的對話。
- 擁有抱負的容易之處在可以解釋給別人聽;但擁有抱負的弊病, 也是可以輕鬆解釋給別人聽。— 大衛·懷特
- 許多自僱者發現不再需要為別人工作後,腦子裡還是住著一個小主管。
- 要在無路之路上發光發熱,就務必忽略一路上閃閃發光的誘惑,同時,剝去不屬於自己的故事,才能重新記起,我是誰。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預設之路帶來的聲望與安全感
我非常喜歡作者在描寫「預設之路」上的追逐心情,進入全球知名企業、為 CEO 等級的人提供建議、努力擠進一個又一個的小圈圈,這幾乎就是大部分 MBA 畢業生一路上準備的事情,雖然很競爭,但成功的誘惑太大了,多數人一旦踏上,就會把價值與成就緊緊綁在一起。
我選擇的這條路都是威風的名字和了不起的成就,所以很容易就可以隱藏起自己的不安,而且沒有人會問你:「你為什麼做這個?」
在我過去服務的企業中,每年都會徵選 MA(Management Associate)。除了高薪之外,更重要的是,MA 被直接視為「明日的管理人才」,走上這條路象徵著一種肯定,但如果中途想離開,往往很容易把原因歸咎於自身。
最有聲望的職涯路徑,會使人落入圈套,你不會想著人生要做什麼,而是會默認同儕最讚賞的選項。
都擁有了「最好的」標籤了還能去哪裡?這就是預設之路最深的陷阱。
觀點二|無路之路的前兆讓人感到風雨欲來
因親人離世,作者保羅開始反思「以工作為主的生活型態」,但也隱約感到不安。
我的職涯認同開始出現裂痕,但我幾乎不自知,而且,在腳下這條預設之路以外,還有哪種人生,我也完全沒概念。
讀這段時我很有感,今年我也經歷了轉折,從社福系轉到人資領域大約10年,一路成長讓我覺得自己能夠掌控生命,但從去年開始,我心裡隱隱覺得不對勁。
於是我陷入自我懷疑,那段時間我覺得很害怕,甚至想說是不是我看太多書或者太常跟CHAT GPT對話人生議題,不然我怎麼還是不滿意。
表面上看起來成功的他,卻已經成為自己人生的「消極參與者」,最後,這感覺終於說服他,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無路之路。
這本書之所以神奇是因為很真實,也大大呼應了我的今年,從自我懷疑到開始創作、經營部落格,我漸漸、漸漸地無法持續走在原本的道路上,最後,我也分不清楚是逃離還是放棄。
我們總想把故事說的簡單一點,大家喜歡聽的是勇敢果斷的選擇,而不是多年迷惘的心路歷。
觀點三|走上無路之路的一步一腳印
保羅在書中提到了許多觀念和小嘗試,讓沒有方向的無路之路漸漸有了輪廓,書中提到「迷你退休」、「無限賽局」或寫作都鼓勵我勇敢一點。
走在無路之路上,目標並不是找份工作、賺錢、創建事業,或達成其他指標,而是積極主動去尋找,你想繼續做下去的工作。
我想會走上無路之路的人,是因為還熱愛工作或者是很珍惜自己時間的人,所以如果只是換湯不換藥的生活,那還是不行,這一路上更需要的是去嘗試,然後知道自己是誰。
在無路之路上,你不用再費力迎合世界,但不代表理想人生會自動出現,你仍需要主動去創造他。
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不知道正在閱讀的你,相不相信「書緣」這件事,適合的書,總會在適合的時機出現在你身邊,對我來說,《無路之路》正是這樣的存在。
讀這本書的時候,正好是我離職後的第三個月,類似的心路歷程讓我對作者的故事感到格外共鳴。我很幸運,身邊有家人與伴侶提醒我:我有很多選擇,就算當下沒有方向,也沒有關係。
我全心投入部落格與讀書帳號的經營,一路上,有收獲也有疑惑,最近我開始大量嘗試,有時候也會想,什麼時候我可以更堅定去篩選我想留下的東西,我的無路之路也正在展開吧,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