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主管後,難道只能默默崩潰嗎?》|3大提問及管理情境,預習你的領導風格
書籍資訊
- 書名:當上主管後,難道只能默默崩潰?Facebook 產品設計副總打造和諧團隊的領導之路
- 原文書名: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
- 原文作者:Julie Zhuo(卓茱莉)
- 譯者:許恬寧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0年5月5日
- 書籍類型:企業領導/組織管理/企業管理者
這本書的特別之處:要接任管理職嗎?你可以透過這本書「實境導覽」後再決定
這本書是由在Facebook擔任主管的Julie Zhuo寫下的書,原本只是一篇篇部落格的形式,但她發現有很多人說從文章獲得很大的幫助,才有此書的問世。
也許是因為如此,書中舉出很大量接信地氣的管理情境跟對話場景
透過此書帶你思考「當你成為管理者時」絕對可行!推薦你!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領導地位無法靠指派,得自己贏來。你必須讓人們想要追隨你。
- 個人在團隊裡是否會快樂,個人與組織的價值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是一個高度個人的旅程。
不了解自己,就無法知道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協助團隊。 - 世界上最殘酷的事情,就是一直等到人們事業的中後期,才告知他們不適合做這行。
- 人們會忘掉你說過什麼、做過什麼,
但永遠不會忘記你帶來的感受。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晉升管理職前,你可以先看看這3個問題
如果要在職涯上持續發展,管理職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道路。
但在真實世界裡,多數人被晉升多是因為專業能力出色,而非善於管理。
Julie Zhuo 在《當上主管後,難道只能默默崩潰?》這本書中提出3個問題,建議我們先從自己適合的工作類型開始,
釐清自己是否真的想要做這件事情。
- 我比較喜歡「完成一件事」,還是「扮演一個角色」?
如果你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成就感,可能較適合專業職位;而如果你享受協調、溝通與推動他人前進,那主管職或許會讓你更有熱情與持久力。 - 我喜歡與人互動嗎?
成為主管後,不再只完成自己的事,而要頻繁地與人協作、傾聽、回饋與支持。這需要高度的人際動力與同理心。你不需要外向,但必須對「理解人」這件事,抱有好奇與耐心。 - 我能在情緒不斷波動的環境中,維持穩定嗎?能在會議衝突後快速回到穩定狀態?
面對團隊失敗或組織變動時,仍然帶著清晰與平靜前行?
透過這本書的釐清,我的確更偏向「個人工作者」,越來越多企業發展出來「雙軌職涯制」,對我來說,是很好的轉變。
觀點二|管理者的冒牌者症候群
冒牌者症候群好發在轉任新職或新任主管時,「明明已經獲得某個職位,卻時常懷疑自己配不配」,面對員工的問題,心裡沒標準答案,卻要給出判斷,這在第一年衝擊力道可不小。
- 第一次在團隊面前承擔最終決定權,但心裡其實沒有標準答案
- 第一次要向成員傳達不被支持的高層指令
- 第一次對曾是夥伴的人提出指正,身份的轉變讓人既不安又矛盾
相對於以往的專業範疇,管理更多時候是在處理溝通、協調之類的事情,充滿「不確定感」本身,可能就是管理職的常態。
書中說,優秀的管理者是後天養成的,在經驗中累積出自己的方向。
學習當優秀領袖的意思就是找出自己的超能力和缺點,得出可以學習的方法。
這些管理工具在手後,就會得到自信。
觀點三|你一定不能是最專業的那位
你的部屬才是你的雙手。
當你成為主管,你的工作就從「自己做完」轉換為「協助部屬成功,讓他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滿意。」
我想這是很多人會碰上的挑戰,因為說真的,你的品質如果沒有透過自己的手,
要請別人產出,反而會更花費時間。
之前在企業裡服務,許多高階主管會提到,如果你發現你是團隊裡最專業的人,那就代表你的管理有問題,因為真正一線的執行者應該是你的員工。
不過上述的角度是從主管的角度看,我自己更有感的書中,成為主管得力部屬後,那種很難拿捏的距離。
書中有一段話部屬和茱莉的對話
「當我表現好,你就會站在我這邊;但只要我有一點做不好,我們的關係就變了,你好像不再信任我了。」
和部屬的距離拿捏也會變成一門功課。
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觀念是,要先了解自己才能帶好團隊。
有人問作者說,擔任主管職10年,有什麼事情是他還在學習中?
他的回答是,「如何做自己,也能當最好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