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之書》書摘心得:人生低潮與情緒疲憊時的療癒指南
書籍資訊
- 書名:《治癒之書》
- 作者:萬特特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年份:2023 年
- 類型:心靈療癒/情感觀察/人生故事
為什麼我會選擇這本書來讀
這本書的封面很可愛,是舒服的藍色搭配小女孩,我是十足的書封控,當下就決定把它買回家。
整體來說,這是一本金句大集,很多句子都讓我想到某個時刻或某個朋友,很有畫面,文筆也覺得很熟悉,像在哪裡看過,查了發現作者是萬特特,原來我幾年前也有讀過她寫的《這世界很煩,但你要很可愛》。
作者的文風一貫是直爽但幽默的,很適合睡前閱讀,不太賣弄情感,寫實中帶點詼諧,書中每個章節都是從作者的人生經驗出發,很像在聽一位多活自己幾年的前輩說故事, 「事情就是這麼簡單」,這本書給我這樣的結論感,但讀的時候蠻又常被裡面的句子打中,也抄了不少句子,愛手抄、喜歡收藏句子的人,應該會很喜歡這本書。
我寫在筆記本裡的句子
- 在眾人面前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一場風險不低的冒險,不隨便公開情緒,是一種溫柔,也是一種禮貌。
- 我沒有封鎖你,只是不想把情緒公開。
- 不必歌頌苦難,也不要相信壓力會轉化為動力。你的壓力只會轉化為病歷,
人真正的動力,源自於內心深處對快樂和興趣的追求。 - 努力是一個人的事情,是為了自己。付出的努力跟周圍的人沒有關係。
不如靜下心,去做心之所向的事情,等到努力開花結果時,再和真正關心你的人分享。 - 到頭來,所有的決定並非真的選擇了哪一種幸福,而是更像是選了究竟願意受哪一種苦。
印象深刻的三件事
觀點一|社群媒體上的心理界限
這本書是作者過去十年生活的反思與集大成,剛好這個時間段也是社群媒體快速瘋長的年代。
「社群媒體有副作用」這件事我也多少有感,最大的感悟是過度使用反而更孤單,隨著FB到IG,我發現身邊那些曾經固定發文的朋友越來越少,大家對社群的使用不像早期那麼隨心所欲。
早期像FB那種一兩句話式的心情抒發也很少在IG上看到,彷彿大家都在調適和社群之間的關係,從無壓力的使用變成大概兩群人,一群人想得是我想表現出來的模樣,另外一群人則
思考我可以表現出來的樣子,更多時候是兩者都會想到,想的不只是我想說什麼,還包括「這樣說會不會太多」、「別人看到會怎麼想」,想多了就不發了。
怎麼在社群媒體上呈現情緒,其實是一門藝術,有些話,即使是自己的帳號,與也要斟酌著說出口的方式。
我們默默建立起一種社交默契,不要把情緒表現太明顯,避免讓別人感到壓力;同時,我們也怕被別人的情緒影響太深,試著保持安全距離。
摯友大概就是因應這種微妙的需求吧?我們在一個帳號裡,又切割出更小的空間,只讓特定的人看見,限時動態的24 小時存在時效讓它披上「比較自然、比較即興」的濾鏡,發文者與閱讀者帶著各自的投射解讀文字與照片,很多時候,是對方放進了自己想看見的東西,也有時候是我們不自覺把情緒投射進了別人的生活裡。
有陣子,社群上出現很多關於分享慾的討論,對「分享」這件事情有些負面的評價,但其實這件事情的中性與否應該操之在己,大概也是還沒找到合適的距離,所以,我也蠻認同和社群保持距離是保護自己。
觀點二|做你喜歡的事情,不然你也做不下去
「壓力只會變成病例」、「人生沒有什麼一勞永逸、一錘定音的事情。」真的要自己走過,才會慢慢不情願接受。
小時候的我真的相信「演久了就會變真的」,本業是人資,討論員工個性與公司文化合不合對我來說很日常,也聽過很多前輩說:「不合也沒關係,久了就習慣。」,我還真的相信時間會解決所有的問題,但現在的我已經不太相信這件事了,而是開始接受「找到一生所愛」這件事本來就有點理想化,畢竟昨天、這個月和十年後的我可能都不太一樣。
《治癒之書》裡寫:「忍耐著、堅持著,不是讓你停留在一個地方待到天荒地老,而是從這裡學到東西之後,才有資格離開。」
我在職場上也常驗證研究所學過的「公平理論」,人在一個不舒服的狀態太久,一定會出現調整。
換言之,如果你可以一直待在這個環境,即使不那麼滿意,那試試看反過來問自己:「 為什麼可以?」,
那些為什麼可以,也許才是你真正願意投入的東西。
工作除了本身在做什麼,還有很多成分一起組成。有些就像止痛劑:成就感、被肯定或者學到新技能……都是,但止痛劑的藥效會漸漸變短,如果過度依賴,傷身就不好。
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有盡人事、聽天命的本錢,這是所有事情的前提。
也許我們不是不能離開,而是還沒有搞清楚自己要去哪裡。
觀點三|努力是一個人的事情,靜下心來
「到頭來,所有的決定並非真的選擇了哪一種幸福,而是更像是選了究竟願意受哪一種苦。」
人生很多時候不是在挑選快樂,而是在選擇:我能承受什麼樣的不舒服?我願意為了什麼而努力?
如果能常看自己的小小成果,懷疑也會少一點,路也不會那麼難走,身心都輕鬆一點,走得比較遠。
我非常喜歡韋禮安的〈而立〉,歌詞精準地寫出了30代的徬徨少年時。
最害怕做錯決定,
在錯的路口走錯方向錯過了你。
擦身而過是風景,
留在身邊難道就是命中註定?
被傷心,被我傷心,
誰能幫誰解這道難題?
腳下的路,每一步走的踏不踏實,還是要問問自己,別的故事只能參考,「自我實現」這四個字,除了實現之外,自我也很重要,實現做到了,還有自我要完成,換個角度想,至少體驗過一半了。
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我曾經聽過張懸在演唱會時分享一句話,「你問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會帶領你去問更多的問題。」,未來的路要長成什麼模樣漸漸比較開放,不再期待有一個標準答案,自我修復反而變成了現階段最想要擁有的能力。
所謂治癒,不是因為沒有痛苦,而是理解痛苦從何而來,
能夠面對和駕馭,
不再恐懼與焦慮,放膽主動與行動,對所嚮往的未來有更加清晰的畫面。
希望你也喜歡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