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假裝一切都好》書摘心得|當你撐不下去時,關於平靜與幸福的3個提醒
書籍資訊
- 書名:象與騎象人: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正向心理學經典
- 原文書名: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
- 作者:強納森.海德(Jonathan Haidt)
- 譯者:李靜瑤
-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0年
本書特別之處:從各個學派剖析理性與感性的較量
本書圍繞著人類的感性與理性衝突展開,作者強納森.海德身為正向心理學家,結合哲學、宗教與心理學,帶領我們一步步檢視「幸福的假設」,為什麼明知不好卻還是去做了?為什麼總是控制不了自己?
如果你常常疑惑為什麼自己總是會輸給心裏的慾望或者覺得自己的意志力不足,這本書值得你繼續讀下去!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只有在大象沒有自己的慾望時,我才指揮得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麼,我根本就鬥不過他。
- 我們之所以說理,並非要找出真理,而是要找出證據來支持認定的想法。
- 你認為生命是什麼,他就是什麼,你的心態決定你如何看待事物。
- 在心流的狀態中,象與騎象人配合的天衣無縫。
- 除非你覺得悲慘,否則沒有什麼是悲慘的;同理,除非你知足常樂,否則沒有什麼事情能夠讓你快樂。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大象已經有方向時,騎象人只能跟隨
我們既是騎象人,也是大象。
書名用了巧妙的比喻提醒我們,人們在做決定時,常常不理性。因為感性是大象,而理性是騎象人,兩者的力量懸殊,結果似乎不言而喻。
本作中讓我特別驚喜的是,作者強調了「先後順序」的問題,直覺和情緒往往先驅動了判斷,理性與邏輯雖然緊隨其後,卻更像是辯護律師,感覺先決定了方向,理性則不斷提供證據與說詞來支持。
這解釋了在當對方有立場時,即使成功駁倒對方的論點,對方仍不輕易動搖,因為真正做出決定的是大象,理性只是調整策略,繼續替理性服務。
讀到這裡,我想到另一本經典著作《與成功有約》,書中提到,在外界刺激與內在反應之間,其實存在一個短暫的空隙,在這個片刻裡,我們仍然擁有自由意志,但這需要我們是技術高超的騎象人。
觀點二|大象的力量比我們想得更強大
相比生活條件或外在環境,先天的基因和長久累積的生存本能往往更能支配我們的行動,基因幾乎可以決定我們的性格。
發生在這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唯有個人透過事件的詮釋才能影響到自己,所以只要我們能控制自己對事件的詮釋,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
然而,要改變我們的幸福感以及生活型態,必須要回到我們心的起始點,因為大象才是做決定的關鍵。
本作中也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幸福方程式」,在這個方程式有些是我們可以控制的變數,有些則不然。
H(幸福持久度)=S(遺傳幸福基準)+C(生活條件)+V(可控因素)
- Happiness = 長久幸福程度
- biological Set point = 基因決定的幸福範圍
- Conditions of your life= 實際上的物理生活條件
- Voluntary activities = 可以自由選擇控制的事情
書中對這些面向都有深入探討,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方法,例如靜坐冥想、認知治療或藥物輔助,其根本是不與大象對抗,而是透過安撫與調整來與大象共處。
而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也就是當本能反應還未被激烈觸發時,這時候的大象才有讓騎象人馴服的空間。
觀點三|幸福的兩大原則跟我們的預設不一樣
書中提到關於幸福的兩個原則,分別為「進展原則」與「適應原則」,兩者都有推翻我原本的預設立場。
進展原則揭示「達成重要目標」時,我們的感受是鬆一口氣、如釋重負,會在短時間內達到快樂的高峰,之後就快速下降。
相比而言「追逐目標的回饋感」更能夠讓人持續感到幸福,這種情緒類似於自我掌控感、心流與投入感。
適應原則指出,不論我們的人生接下來發生多好或多壞的事情,即使是像中樂透跟全身癱瘓這樣天差地遠的事情,隨著時間過去,我們都會慢慢適應,且幸福感並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我們很不擅長預測自己未來的情緒, 卻會高估自己情緒的反應強度和持續性。
事實上,不論那是什麼,都會回到最初的起點,也就是大腦熟悉的快樂曲線。
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在閱讀跟憂鬱有關的文章中,有人提到憂鬱和天生的基因有關係,這個論點算是在本書中得到驗證,有些性格的底色,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經被決定,並非靠意志與努力就能輕易改變。
那如果是這樣要如何感到幸福呢?書中提供了許多實際的方法,但對我而言最有收穫的一點是「自我接納」,如果你是一個容易陷入憂鬱的人,或許對自己最好的善待方式是停止追問「為什麼」,承認大象的力量的同時,也找到那些自己仍能掌控的部分,當一個有耐心的騎象人。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