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主管到頂尖主管》書摘心得|升遷後很焦慮?3個觀點讓你撐過前90天的混亂期

《從新主管到頂尖主管》|升遷後很焦慮?3個觀點讓你撐過前90天的混亂期

書籍資訊

  • 書名:從新主管到頂尖主管:哈佛商學院教授教你90天掌握精純策略、達成關鍵目標
  • 原文書名:The First 90 Days: Proven Strategies for Getting Up to Speed Faster and Smarter, Updated and Expanded
  • 原文作者:Michael D. Watkins
  • 譯者:方祖芳
  • 出版社:商業周刊
  • 出版日期:2020年
  • 書籍類型:管理學/領導力/職場實戰

本書特別之處 i 接任新主管的90天實務操作指南

這本書是我任職的企業贈送給新任主管的指定書單,很多人回饋他們在和部屬、主管開會時,基本上都是100%複製裡面的句子或構面。

本書相對於其他管理類反思或管理者經驗分享的書籍,更像是一本實用指南教科書,會先跟你說「理論、操作方式,以及可能遇到的痛點」,如果是以方法論來說,我覺得算是一本很精實的書。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穿著西裝的人在戶外使用筆電工作,桌上有咖啡與文具,背景是綠色植物牆

  • 所有成功的轉職,都是由成功的職涯過渡期所開始的。
  • 一開始的行動無論好壞,都會影響人們對你的認知,一旦對你的想法定型,就很難反轉,而且形成觀點的速度快得驚人。
  • 分辨你必須影響那些人,以及找出誰可能支持,誰會反對,並說服「中間選民」,這是90天內必做任務。
  • 如果想要改變文化,必須改變架構,並以應變的領導方式來達成目標。
  • 一個人的成敗取決於日常選擇的累積。不是促使你朝向正確方向,就是將你推入深淵。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剛到新職必須要經歷的「損益平衡期」

《The First 90 Days》中訪問了1300多位人力資源主管,他們都傾向轉職的前90 天,具有極高的預測力,可以預言這次職涯調動的成敗

且書中也提到,無論你在前一份工作有多優秀,站上新職位時,你都得重新來過,會經歷一段這「損益平衡期」。

所謂損益平衡,是指你為新組織帶來的價值,還不足以抵銷你消耗的資源。
平均要花 6.2 個月,才能讓自己開始創造正向的績效循環。

三位穿著正式服裝的女性,在會議室內進行專注討論,背景是多個顯示數據圖表的螢幕,桌上有筆電、文件與咖啡杯,整體場景充滿專業與決策氛圍。

也許過往的成就帶你走到這個位置,所以你想要大展身手以解決長期存在組織中的問題,但是,許多訓練有素的經理人帶著對的價值觀來到新的公司,反而因不熟悉固有的做事風格,而出現排斥反應。

轉職就像器官移植,
如果沒搞懂組織的免疫系統,
被當成異物攻擊。

  • 剛上任時,還沒被認識,更別談信任
  • 團隊的文化與運作機制,你還在適應
  • 沒有口碑、沒有靠山,甚至還不知道誰能當你可靠盟友

前 30 天最重要是「觀察」,找出這間公司之所以現在這樣的原因。

  • 找到懂文化的人,讓他幫你「翻譯」
  • 主動問問題,從對話裡看出哪些是不能碰的紅線
  • 學會先觀察,忍住、不要立刻行動

觀點二|讓人覺得你是潛在的好主管

這本書提到,到職的時候,必須盡快和每位成員1-1,並且讓對方知道,你願意先了解這裡的做事方法。
兩位在辦公桌前握手的專業人士,象徵合作與職場共識

以下是書中提供的問句:

  • 組織現在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 這些問題的背後有什麼原因?
  • 有哪些還沒被開發的可能?
  • 如果你是我,你會把重點放在哪裡?

透過這些對話拼湊出這個組織的現實樣貌,同時建立起屬於你的資訊網絡,
最重要的是,團隊成員間的合作方式。

  1. 管理層找我來接下這個職位,是希望我做出什麼改變?
  2. 我是什麼樣的領導人?我會如何引領變革?

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成為你之後所有決策的依據。

一開始的行動,
會不成比例地影響團隊對你的觀感,
還有要怎麼跟你互動。

觀點三|不論跟主管多熟,升遷後都必須重新來過

許多人認為,即使職位不同,還是可以用相同的方式跟同一位主管工作,這是錯誤的觀念。

其實在接任新任務那一刻,但在別人眼裡,我們代表的就不只是自己,而是「代表整個團隊」了。

兩位專業人士正在檢視 ROI 報表與圖表,用於財務分析與投資決策

而關於與主管關係的重新對焦,《The First 90 Days》提到可以從這5個核心開始:

  1. 主管怎麼看你現在的任務?
  2. 主管對你、對團隊的期待是什麼?
  3. 資源在哪裡?你能爭取到什麼樣的支持?
  4. 你們之間要怎麼合作才順?特別是在權責重新分配之後。
  5. 他怎麼評價你目前的表現?這個評價是顯性的,還是隱含在互動中?

之前有主管在培訓課程中問到,如果直屬主管的想法和高階主管的方向有落差,那要以誰的為主?
顧問的回答都是以「直屬主管」為主,因為他才是你最直接的利害關係人,目標怎麼衡量、資源怎麼給,還有團隊的KPI怎麼算,都是第一階主管有最大決定權。

書中也調到,如果你的做事風格和直屬主管不一樣,那也無妨,只要

把焦點從「怎麼完成」移回「要達到的目標」。

最重要的是,讓他知道:你看得懂他在意的事情,也能完成它。

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雖然書中沒有明確指出,為什麼前90天的影響會那麼大,我想應該就和「第一印象」差不多。

書中提到,前90天你會覺得自己的一身武功好像被廢掉一樣,無法帶來幫助,因此更想要表現自己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穩」,找到可以帶你掌握環境的人,才能讓你的能力有用武之地。

共勉之!推薦給喜歡方法論,或者等一下就要跟部屬談話的人!

訂閱
通知關於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
本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