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進化論》書摘心得|愛了然後呢?一本誠實的愛情奮鬥史
書籍資訊
- 書名:《愛的進化論》
- 原文書名:The Course of Love
- 作者: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 譯者:陳信宏
- 出版社:先覺出版
- 出版年份:2016 年
- 類型:哲學小說/心理學/愛情關係
為什麼想看這本書?
我是在一次讀書會上,聽到一位編輯和一位記者都不約而同地推薦艾倫・狄波頓,尤其是這本《愛的進化論》。
作者的文筆像是幫婚姻中的我們,說出了那些在愛裡有點憋扭、沒有道理的情緒和糾結。
歡迎來到童話故事的下集,真實的愛情故事,現在才要開始上映,每次我說到這本書,我發現看過的人都很愛,也許他不是非常主流,但讀過的人常常會被它的文筆與觀點深深折服。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我們所謂的愛情,往往只是愛的開端,在浪漫主義者眼中,愛的開端濃縮了一切愛的元素。
- 看見我們心愛的對象心情低落、深陷危機、淚眼婆娑而無力回應,能夠讓我們感到一股安慰,知道對方雖然擁有各種優點,但不是令人難以親近的所向無敵。
- 我們認為在愛情當中尋求的是幸福,但真正追求的其實是熟悉的事物。
- 無論父母在陌生人前怎麼對自己的雄心壯志否認或輕描淡寫,生育這個詞語其實是一種追求完美的嘗試,至少在一開始勢必還是如此,絕對不是只是想要創造出另外一個平庸的人。
- 他們之所以深愛這個婚姻,原因是這個婚姻乃是如此獨特而痛苦般地專屬於他們自己所有。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浪漫主義沒有說
愛情的開端常獲得不成比例的關注。
對浪漫主義來說,開端不只是一段關係的開始,更像是愛的全部濃縮,我們所說的「愛情」常只是指「愛的開端」。
在愛的初始,想像力扮演關鍵的角色,多數時候,我們愛上的是自己的理想情人,而不是真實的對方,只是我們很堅定這就是命運的安排。
愛,往往來自我們在對方身上,看見了那些自己渴望卻還沒有的特質。
因為愛情源自於不完整與想像力, 在這樣的開局之下,也許我們都該對一路打破想像卻始終相守的愛侶感到敬佩。
觀點二|在愛人面前生悶氣、像小孩
與其說是像個小孩,更準確來說是像個嬰兒,我們期待對方隨時知道我們的需求,而且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和解釋,沉默、生氣、冷淡都是我們用來去測試對方能否通過:「我不說,你也明白。」這項考驗。
書中關於生悶氣的描述,說明了我們對愛人的期待有多不可理喻。
生悶氣其實混淆了兩種情緒:一方面是強烈的憤怒,另一方面是一股同樣強烈的渴望。
我們一方面迫切希望對方了解自己的心情,卻執意不肯幫對方做到這一點。
要求生悶氣的人解釋自己的憤怒,這本身就是一種侮辱,
如果自伴侶還需要解釋才能明白,那對方顯然沒有資格成為我們的伴侶。
讀到最後,我想,也許愛情本來就像是一場對手戲,雙方治癒,也被治癒,在這過程需要有些不理性,才能繼續玩一回合。
觀點三|外遇與接受親密關係的現實
當愛情逐漸進入日常,我們也開始理解:自己早已不再是對方眼中的靈魂伴侶。
男主角看著他所愛的女人如此完美,卻再也找不到任何機會展現他的照顧與呵護,於是發生了外遇。
極少有人外遇是對自己的配偶毫不在乎,一個人通常必須深深關心自己的伴侶,才願意花費心力背叛對方。
當我們在關係中,發現自己微不足道,焦慮就會悄悄啟動想逃的本能。
當這種焦慮戰勝了承諾,當下最想解決的問題,往往不是婚姻的誓言,而是:我還是那個有吸引力的自己嗎?
從此婚姻有秘密,或許是最少傷害的處理方式,但從愛情的角度來看,他不再能說,自己對伴侶是坦白、毫無保留的。
愛情在展開之初,雙方絕對不可能不全心全意投入於彼此的親密。
然而,若愛情要持續下去,伴侶就必須學會保留。
最後,他們擁有的婚姻如此平凡,充滿了爭吵、誤會、愚蠢與不合理,然而即便如此,這也是一段他們傾注心力直到最後,才能維繫的親密關係。
他們對這段兩人一同建構的關係,產生一種奇特的忠誠感與榮耀。
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身為一個愛情長跑10幾年後進入婚姻的人,我從來不覺得傳統婚姻誓詞是經過思考的,我們怎麼可能在一刻之間,保證對彼此的忠誠到永遠?
從今時直到永遠,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貧窮、健康或疾病、快樂或憂愁,
我將永遠愛著您、珍惜您,對您忠實,直到永永遠遠。
這些話聽起來真的很荒唐,書中提出的另外一版本,我覺得踏實很多,而且真的很清醒(雖然不浪漫)。
過了幾年之後,我們今天做的事情也許看起來像是我們一生中最糟糕的決定,
但我們將會接受這項事實而不恐慌。儘管如此,我們也承諾不另覓他處,
因為我們接受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更好的選項。
我會努力過好我們的婚姻,即使我知道過程中會有不盡如靈魂伴侶之處,但除了你之外,我想不到人生其他更好的選擇,對我來說,別無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