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書摘心得|愛不簡單,是一種技藝,也是一生的練習

《愛的藝術》書摘心得|愛不簡單,是一種技藝,也是一生的練習

書籍資訊

  • 書名:《愛的藝術》
  • 原文書名:The Art of Loving
  • 作者:艾瑞克・佛洛姆(Erich Fromm)
  • 譯者:梁永安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年份:2022 年
  • 類型:心理學/愛情哲學/人本心理學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久聞 佛洛姆(Erich Fromm) 的大名,他是人本心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人本心理學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解答自己問題的能力,答案就在自己身上,我第一次接觸這個學派,是讀卡爾・羅哲斯的《成為一個人》,書中強調諮商應該要重視個案正向特質與內在潛力,而非行為問題。

而我第一次讀佛洛姆是《逃避自由》,這是一本太犀利導致我一直讀不完的書,如果你是個渴望自由卻又害怕做決定的人,我很推薦這本書,他應該可以給你帶來一些衝擊。

人雖渴望自由,但同時也逃避自由所帶來的責任,所以把命運交出去。

《逃避自由》中文版書封,展現人類面對自由時的矛盾與恐懼,心理學家佛洛姆代表作

而這次推薦的《愛的藝術》,應該是佛洛姆最知名的作品,我因為一位心理師同事的推薦才知道,讀完之後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是真心覺得每個人的書櫃裡都應該有這本書,書中關於愛的解釋,會是現代人很好的提醒:

愛,是一種主動能力。

全書只強調這件事情,愛不只是感覺,更像是一種技能,需要練習、需要熟悉或需要精進自己

無論你是否處在一段關係中,《愛的藝術》都會重新形塑你對「愛是什麼」的理解,這已經是我第四次閱讀,每次讀都能帶來新的感受與啟發,再次推薦這本書。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雙手遞出白色禮盒,象徵愛是一種主動給予與內在的奉獻

  • 大部分人認為,愛的問題主要是被愛而不是去愛,這樣一來便與愛的能力無關。
  • 愛是活動,是人身上的主動能力。
  • 人的誕生就是從確定的環境被拋入不確定和開放的環境中。
    此刻,唯有過去是確定的,對於未來,只有死亡是確定。
  • 愛是給予,他把自己給予出去,把他最珍貴的給予出去:他的喜悅、他的興趣、他的關懷、他的了解、他的知識、他的幽默以及他的憂愁,他把自己活潑生命的一切都給了出去。
  • 你必須覺得愛這件事情是重要的,如果你不重視,那你勢必會學不好。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從「分離焦慮」看愛的本質:人類渴望自由,也渴望連結

人類的誕生,是從一個確定的環境,被拋入一個不確定而開放的世界。
此刻,唯有過去是確定的,對未來而言,唯一能確定的,是死亡。

新生嬰兒誕生,象徵從安全子宮被拋入未知世界,是人類孤獨的起點

「個體分離」所帶來的焦慮感,是人類一生都在克服的課題,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會逐漸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論是和母親、伴侶或是世界萬物,我們都是獨立的。

這種失去連結的狀態會帶來羞愧、罪惡感,甚至引起精神錯亂,因此我們極欲擺脫這份孤獨與不確定。


黑白酒吧場景,象徵人們在熱鬧中尋求麻痺,試圖逃避孤獨與內在空虛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指出,既渴望自由也渴望連結的矛盾使得我們在所有關係中進退兩難,以下是我們用來緩解這種焦慮的常見方式,然而他們都短暫而表面,所以,我們經常感到空虛。

  • 透過感官上的狂歡來麻痺自己(如酒精、性愛、消費主義)
  • 透過融入群體來獲得短暫的歸屬(如從眾、隨波逐流)
  • 透過創造性投入來與外在世界短暫連結(但仍缺乏人際合一)

觀點二|如何學會愛?理解愛是一門需要專注的藝術

雕像從塵土中浮現,象徵愛需要時間雕琢與不斷練習,才能成形

只有愛是人類克服分離焦慮為數不多的選項,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我們忽略愛的本質,更重視「如何被他人所愛」、「如何找到值得愛的對象」。
作者指出愛的本質不是偶像崇拜或依附,而是一種需要練習的技藝。

愛是一種活動,不是被動的情感;它是『站在其中』(standing in),而非『墜入其中』(falling in)。

佛洛姆認為,真正的愛是一門藝術,因此也就如同任何藝術形式,必然包含學習理論與練習過程,而非靠運氣或一時激情。

  • 理解愛的本質:愛不只浪漫,他要求我們全神貫注的參與。
  • 實踐與修正:發現自己可以更好,然後去變得更好。
  • 終極關懷:把愛當一回事,做好長期奉獻的決心。

愛人必先愛己,我們無法給出自己沒有的東西,尋求愛的動機如果是為了緩和分離焦慮,那我們就會得到一紙契約,擁有親密關係卻依然覺得不被理解。

觀點三|佛洛姆談愛的四要素與專注的重要性

成熟的愛包含四個基本要素,照顧、責任、尊重與了解

  • 照顧:重視對方的生命與安危。
  • 責任:願意承擔與對方建立關係後產生的影響。
  • 尊重:讓對方是他本來的樣子。
  • 了解:對所愛之人懷抱好奇心。

而這些能力的實踐關鍵在於「專注」,愛無法在分心中發生,它需要我們「全然在場」

學會專注的前提得學會獨處,然後最重要的是,回到當下,專心致志,就像孩子學走路,會跌倒、會受挫,但他所思所想就是學會走路。

孩子在家中學走路的畫面,象徵愛的學習需要跌倒、練習與陪伴

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我最印象深刻的還是愛是一門藝術,需要時間和精力去練習。
我常常會思考為什麼有些人的愛可以這麼持久,即使到老,看著對方還是會笑眼盈盈,在這本書裡面好像找到了答案。

訂閱
通知關於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
本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