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慮世代》書摘心得|手機與社群正讓孩子更焦慮

《不必假裝一切都好》書摘心得|當你撐不下去時,關於平靜與幸福的3個提醒

書籍資訊

  • 書名: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 原文書名: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 作者:強納森.海德(Jonathan Haidt)
  • 譯者:鍾玉玨
  •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4年

本書特別之處:手機帶給青少年的傷害就像心理瘟疫

本書完全具象化「智慧型手機如何重塑童年」,速度之高、範圍之全面都讓我們不得不停下腳步來思考,青少年正身處一場看不見的心靈風暴裡。

數位時代下的「焦慮瘟疫」如何改變孩子的成長與心智?智慧型手機對下一代的影響究竟有多深?真相比我們想的更沉重。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一群青少年低頭看著智慧型手機,象徵青少年沉迷網路與脫離現實的現象

  • 自由自在玩耍對於發展社交技能(如解決衝突)和發展身體技能同樣重要,但是隨著手機的普及,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已被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取代。
  • 「安全至上主義」對「安全」的崇拜高於一切,這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它讓孩子更難學會照顧自己,不知道如何應對風險、衝突和挫折。
  • 社群媒體是一個陷阱,誘捕的女孩數量多於男孩,藉由承諾、提供連結和共融性誘惑女孩。
  • 以手機為主的生活常會把人往下拉,它改變我們的思考、感受、評斷以及與其他人連結的方式。
  • 多數權威機構建議,幼兒一歲半到兩歲之間盡量減少或不要用螢幕,並在孩童五六歲前限制使用時間。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被手機餵養的童年錯失了社交練習機會

兩位青少年男孩坐在戶外低頭滑手機,展現手機世代孩子沉迷螢幕而忽略真實互動的現象

隨著智慧型手機與社群的普及,Z世代孩子的成長幾乎離不開手機,書中將 2010 到 2015這幾年稱為「童年大重塑」。

青少年憂鬱症與焦慮症病例急速攀升,甚至在 2012 年就已顯現趨勢,心理疾病的比率是Y世代的數倍之高。

他們和前面幾代最大的差別是童年的「玩耍與探索」的場域。

在沒有手機的年代,童年主要發生在實體世界,公園、操場和校園,孩子透過實體互動中「即時回饋」去感知他人情緒與培養人際技巧,完成社會化的練習。

孩子們在公園盪鞦韆,夕陽下的遊樂場充滿家庭與孩子的歡笑

玩耍是童年的任務,透過活力十足而平凡地玩耍,進而促進大腦神經元的連結,年幼的哺乳類動物想玩,也得玩,一旦被剝奪玩耍的機會,社交認知和情緒方面都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然而,孩子進到虛擬世界後,注意力被各個社群、應用程式分散、掠奪,導致專心變成一項稀缺資源。

  • 注意力被娛樂化、刺激性的內容掠奪,不再鼓勵深度思考。
  • 專注力大幅下降,總是同時多開視窗,卻難以專心對談。
  • 人際協調 能力減弱,少了「讀空氣」與群體合作的訓練。
  • 關係經營成本極低,只要退出群組或封鎖,就能結束一段關係。

一位年輕女子坐在桌前,戴著紅色墨鏡對著手機鏡頭錄製影片,身旁有掛著衣服的衣架與綠色植栽

本書提到在9歲到15歲是文化學習與社會學習的敏感期,在急於建立自我的時期,他們最大的資訊來源可是網路上的讚數或者高人氣的網紅,這可能導致模仿的對象偏差或比較心態,帶來身心議題。

觀點二|安全至上主義把孩子推向手機

在實體世界,孩子普遍受到過度保護;在虛擬世界,卻缺乏足夠保護,這種「實體過度保護、虛擬保護不足」是造成焦慮世代的關鍵原因之一。

父母各自專注於電腦與手機,忽略在一旁玩耍的孩子,象徵數位時代親子關係的斷裂與疏離

作者在另一部作品《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媒體對犯罪事件的放大報導,整個社會在教育上更傾向「安全至上」,於是孩子很少在沒有大人監管下自由活動,少數例外是網路世界。

一位正在手持智慧型手機的人,手機螢幕上顯示 Instagram、TikTok 等社群媒體應用程式圖示。

缺乏真實探索的童年,加上長時間使用 3C 產品,讓青少年更晚獨立,在面對新環境或人際關係時,容易採取「防禦模式」。

防禦模式下,人會假設世界是危險的,生存策略就是盡可能避開所有危險,心理狀態長期停留在一種防衛、戒備、隨時準備應對威脅的高壓狀態。

一位坐在床上緊抱雙膝的人,象徵焦慮與脆弱的心理狀態

然而,即使父母已經發現事態嚴重,卻難以力挽狂瀾,父母常常也是非常為難的角色,既擔憂自己的孩子會因為沒有手機而被同儕排擠(事實上這也會發生),又無法控制孩子對手機上癮。

當代父母教育的最大難題之一是從手機與社群平台中「救回孩子」。

觀點三|焦慮世代下的男女大不同

《失控的焦慮世代》一書中指出因為男孩與女孩在社交需求的不同,導致女生受到的傷害遠遠大於男生。

憂鬱的青少女看著智慧型手機,反映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書中認為,從具備前置鏡頭的智慧型手機問世,到鼓勵上傳照片的社群平台崛起,導致青少年女孩更憂鬱,原因如下:

  • 女孩對「視覺與外貌」更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對容貌、身材的評論影響。
  • 女孩在意群體關係,衝突時常透過孤立、排擠或破壞名譽來進行。
  • 女孩更喜歡分享情緒,而焦慮與憂鬱也因此更容易在同儕之間「傳染」。
  • 網路環境缺乏保護,讓不懷好意的成年男性更容易接近並傷害女孩。

一名孩童站在多個發光螢幕前,臉上帶著嚴肅表情,象徵數位時代中兒童被科技與手機包圍的處境

而發生在男性身上的則是逃避與退縮,在實體世界中,需要長時間努力才能獲得自主性與認可,在虛擬世界提供的線上遊戲、色情內容可以快速獲得,使許多男性成年後也拒絕或拖延進入現實世界。

不論男女,當青少年將連結轉向虛擬世界時,最終都導向同樣的結果,更憂鬱、更焦慮,也更逃避真實人生。

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這本書的立論非常紮實,高聲疾呼的價值觀也值得每一位父母細細思考。

一位戴著耳機的玩家正在電腦前玩線上遊戲,螢幕顯示遊戲戰鬥場景。

我自己是在 2010 年左右擁有第一支智慧型手機,當時已經是大學生了,所以實體社交仍然占據生活的大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三、大四時在社團負責招生,卻發現幾乎沒有人願意參與,因為當時《LOL》剛興起,更多人選擇留在宿舍打電動,那時候的我無法理解。

而如今,我的大部分社交卻已經轉移到社群平台上。回頭看,智慧型手機崛起的這十幾年,真的徹底改寫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然而,更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的文化、教育與心理防護,仍然沒有跟上這股巨變。

三位青少女在戶外聚在一起看手機並笑著,象徵社群媒體深刻影響青少年的互動與自我認同

因此,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每一位正在養育孩子的父母,尤其是家裡有小小孩或青少年的家庭。同時也推薦給那些漸漸忘記「走出去」的大人們。

訂閱
通知關於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
本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