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服員,來了!》書摘心得|揭開台灣長照現場:居家照顧員的工作日常與家庭照護外包後
書籍資訊
- 書名:居服員,來了
- 原文作者:雲柱
- 出版社:時報文化
- 出版日期:2025 年
- 書籍類型:居家照護服務/照護服務員/健康照護
本書特別之處:透過「職人紀實」看到台灣居服的困境
這本書是擁有11年5個月照護資歷的居服員 雲柱分享實際在工作上碰到的照護狀況、家庭困境以及工作中的角色衝突。
最近Netflix的熱播劇《忘了我記得》也在談類似的長照議題,只是比起充滿張力的畫面,這本書帶我們看到的是更台灣的照護現場,除了情感之外,還有許多無可奈何的地方。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我來幫你填補這個家的照護空白。
- 這麼多的挑剔背後,其實是彎彎繞繞的不安和罪惡感在家屬心中糾纏蔓延。
- 每個家庭的無奈處,背後皆有一言難盡的緣由,可能還牽扯到好幾代,非一個外人能夠任意評斷。
- 在意識還清楚的時候,自我決定要怎樣的醫療處置,這或許是一種幸福,也是人權。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居服員的工作該做到哪裡?
當談起居服員或社工這一類職業,有些人心中浮現的,是一雙能多做一點事的手,對這類職業一知半解。
居服員的核心任務始終是「服務個案本人」,而非延伸到其他家務。
每一項工作判斷的標準,都應以「是否與長輩的身心安全有關」作為依歸。
透過看似閒聊的問候:「你中午吃了什麼?」觀察長者的狀況是否良好,進而提供下一步協助。
書中作者雲柱分享一次經驗。
他沒有幫一位奶奶洗澡,因此被對方質疑「不夠專業」、甚至被暗示「很菜」。但他的考量是:「如果今天少幫奶奶洗一次,她就能多一次練習的機會,維持自己的清潔與活動能力。」
每個居服員心中都有一把尺,而我在這裡不了自己這關。
然而,居服員是對人的工作,許多服務行為難以界定界線,說不清也理不明,這是我看到這個工作很辛苦的地方。
觀點二|居服員工作上的人際拿捏與情緒勞動
作者在書中反覆強調:照顧者需要保持適當的專業距離,尤其在情感面。
居服員是外人,會來來去去,永遠陪在身邊的是家人。
我想那句是「外人」在台灣社會特別寫實,即使居服員投入的心思可能比親生子女多,無奈血緣是改變不了的事實。
之前社工實習時,督導經常強調,我們不可能負擔案主的人生一輩子,最後還是需要靠他和他的家庭。
居服員和個案及家屬的關係,有時候會改變,剛服務時很喜歡你,三個月後卻處處嫌棄。
因為照顧者本身也有自己的情緒要處理,作者在書中強調,專業的一部分包含知道「情緒是他的,不是我的」,才能維持居家照顧工作的穩定與持續。
觀點三|居服員是一份有心也未必能持續下去的工作
我看到的是已經耗盡心力的照顧者,以及那些因為自己的需求與想法未被傾聽,而露出寂寞與隱忍神情的被照顧者。
我深深覺得居服員是一份不容易的工作,或者,面對逐漸高齡的社會,無論是何種照護形式,都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本書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照護」這項工作的價值似乎還是太被低估了,相對於「醫師」、「護理師」,居服員的角色好像沒有獲得相對應的尊重。
隨著台灣走入超高齡社會,希望這個議題會因為迫切而獲得應有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