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引大腦》書摘心得|數據不行,那怎樣的故事才能讓人採取行動?

《不必假裝一切都好》書摘心得|當你撐不下去時,關於平靜與幸福的3個提醒

書籍資訊

  • 書名:勾引大腦:沉浸式的故事力,讓任何人為你的說法買單
  • 英文書名:Story or Die
  • 作者: Lisa Cron( 麗莎・克隆)
  • 譯者:実瑠茜
  •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出版日期:2021年

本書特別之處:正視情緒的力量,建構一個帶來轉變的好故事

《勾引大腦》對比了「數據」與「故事」的影響力,提醒創作者:真正打動人心的,不是冷冰冰的事實,而是能觸動情緒的體驗,這本書指出:當我們敢於訴諸感受,就能為聽眾帶來真正的轉變。

為什麼一個好故事能超越數據?什麼樣的故事,才足以引導人們採取行動?
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觀眾專注坐在觀眾席上,象徵受眾被故事吸引並全神貫注聆聽

  • 任何人之所以被聽到的故事說服,開始相信自己原本不相信的事,都是故事與他們的經驗產生連結。
  • 故事是一種生存機制,讓我們賦予過去與現在意義,同時預見未來,故事可以說是大腦的語言。
  • 讓我們相信某件事情,就不認為那只是一種想法,而會覺得那是人人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的「事實」,故你不能以事實相爭,問題不在於事實本身,而是受眾所解讀出來的主觀意義。
  • 人們將忘記你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但他們將不會忘記你帶給他們的感受。一瑪雅·安吉羅/美國作家與詩人
  • 你的故事將讓受眾獲得自由,於是他們可以感受到你論點中的真誠,這才是他們接受行動召喚的真正原因。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數據讓你聰明,故事讓觀眾採取行動

筆電旁的彩色數據圖表,象徵冷冰冰的事實與數據分析,對比故事帶來的情感力量

《勾引大腦》在開篇就先談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事實和故事。
事實通常來自於數據與真相的堆疊,而故事則是由感受與情節鋪陳而成。

當我們想要說服別人時,該拿出的是數據,還是故事呢?

事實、數據與圖表讓我們顯得聰明,也讓我們覺得自己很聰明,但光靠他們無法進入受眾的新,然而在故事裡具體呈現相同的事實,大家反而會輕聲聆聽,因為我們生來就無法抗拒具有說服力的故事。

女子躺在床上閱讀書籍,展現沉浸於故事的專注與內在轉變

不過,既然故事這麼有用,我們為什麼在討論許多議題時,仍會選擇訴諸理性,《勾引大腦》提出了以下論點:

  • 我們都認為自己的是足夠客觀的,真相不辯自明,然而每一個人的客觀對其他人來說都是主觀。
  • 故事引動情緒,而這個社會鼓勵人保持中立,情緒常常被視為情緒化。

本書提到,情緒才能跟觀眾連動,要真正改變一個人,關鍵在於你傳遞的訊息是否與他本人有關,而故事的力量就在於此:

透過情節,創造一個超越現實的體驗,
當聽眾身歷其境時,他們才有可能重新評估,甚至鬆動自己原本深信的想法。

觀點二|有說服力的故事必須刺激觀眾世界觀

誤信、真相、發現、轉變

《勾引大腦》一書中令我非常驚豔的觀點是「去引導讀者發現自己相信的事實可能不是真的」,這句話聽起來有點繞口,書中以《好自在行銷案例》做說明:

女子張開雙手迎向落日,象徵故事的最後頓悟時刻與自由的內在轉變

  • 誤信: 像女性一樣奔跑真的就是要扭扭捏捏,暗示女性在運動上不如男性嗎?
  • 真相: 請一位還沒有被這個觀念束縛的女孩,像女孩一樣奔跑。
  • 發現:社會大眾開始發現自己的信念是想法而非事實。
  • 轉變:因為內在認知的改寫,人們的行為開始出現轉變。

後來這支位訴諸產品功能的廣告上在是世界盃上大力宣傳,無庸置疑的,廣告獲得大幅成功,然而廣告之所以會成功,最重要的還是觀眾自身視角的改變。

創造故事時,務必聚焦在受眾的錯誤信念上才能夠充分發揮故事的力量,你的故事主角就是受眾本身,試圖藉著他們自己的信仰體系來解決面對的問題,結果卻徒勞無功,而你的故事卻能夠為他們帶來的內在轉變。

電影院觀眾沉浸在電影故事中,象徵故事帶來的說服力與情感影響

除了諸多成功的行銷案例之外,《勾引大腦》一書也提到了「定位你的受眾」,也就是鎖定一小群人,如果選了讓大家都喜歡,那你的故事也可能很快就被淡忘,在確定受眾是誰後,《勾引大腦》提供以下問題,讓我們站在觀眾角度思考。

  • 從他們的世界觀來看,你的行動召喚將對他們有什麼好處?
  • 當你要求他們做出改變時,必須要破解他們所抱持的哪些信念?
  • 從他們的世界觀來看,這個改變將如何幫助他們成為更真實的自己。

觀點三|把頓悟時刻放最後,故事才會一直活在讀者心中

一個真正有力量的故事,是一連串的挫折與成長,讓聽眾隨著主角的經歷,一步步走到最後的頓悟時刻,我們必須設計這個過程,但必須輕巧到讓聽眾認為這是她的專屬體驗。

陽光穿透枯葉的洞口,象徵故事最後的頓悟時刻與內在轉變

而最重要的是在最後一刻,主角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也就是最終的頓悟時刻,頓悟時刻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 這個答案必須由主角自己發現,不假他人之手。
  2. 它和主角走來的經歷具有因果關係。
  3. 它讓主角獲得處理自身困境的能力。
  4. 它讓主角獲得更加自由的人生。

好故事必須讓受眾覺得,這樣的改變並不是被強迫,而是一種「邀請」,你只是讓他們把自己原本已經相信的事,真正付諸實現,而且,他們本來就具備這樣的能力。

一位背著背包的人走在廣闊的海灘上,留下清晰的腳印,背景是遼闊的山脈與天空。

也只有這樣,當故事結束時,隨著頓悟時刻的縈繞,聽眾才會跟隨你的召喚,去寫出他們的故事。

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難怪我總覺得,自己雖然很有條理,但真正帶來的改變卻有限。
書裡提到:「用理論會讓自己感覺聰明,也讓觀眾覺得你聰明,卻不一定能帶來改變。」這一點我非常有感。

還記得剛畢業時,我需要說服跨部門的夥伴一起參與一場會議。
起初,我準備了大量的企業案例和問卷分析,想用數據來展現這件事的重要性。
但結果卻不如預期,因為雖然方向是好的,對同事而言卻代表著額外的工作量。

幾位同事愉快交流並握手,象徵故事建立的信任與人際連結

後來我換了一個方法,開始蒐集學員在活動中的轉變,以及同事自身的收穫,轉以「故事」的方式來呈現,結果非常不同,大家不僅願意聆聽,態度也開始改變。

讀這本書時,我不斷想起那段經歷。
放下自己的主觀立場,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客製化一個與他們有關的故事,是我最想帶走的一句話。

訂閱
通知關於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
本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