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媽媽想上班》書摘心得|職涯與母職衝突,選擇了80%平衡

書籍資訊

  • 書名: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 原文書名:Opting Back In: What Really Happens When Mothers Go Back to Work
  • 原文作者:Pamela Stone、Meg Lovejoy
  • 譯者:許雅淑、李宗義
  • 出版社:游擊文化
  • 出版日期:2022 年
  • 書籍類型:勞工就業 / 女性勞動者

本書特別之處:菁英媽媽沒有因為失去職涯那麼難過

為了家庭而放棄大好前程的優秀女性,從此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雖然回去原先職場的機會微乎其微,但她們因此更有餘力當一位母親,整體來說,生活滿意度通常更高。

之所以會有這個結論,很大的前提是 書中所有訪談的女性都來自「中上階級」,
這也是本書不斷強調的。
對她們而言,工作收入是考量職涯的因素之一,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換言之,她們在「要不要工作」這件事情上,可以更隨心所欲地做選擇。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一位媽媽一邊在床上使用筆電、一邊照顧正在玩積木的小孩,象徵職涯與家庭角色的拉扯。

  • 暫時喘口氣或中斷工作的風險很高,而且選擇離開職場之所以如此引人關注,其中一個原因是專業人士的工作往往名利雙收,這麼做對他們來說,可能損失特別大。
  • 女性對子女未來生涯發展的投入日益增加,使他們對自己的生涯付出沉重的代價。
  • 目前撫育孩子的新壓力,幾乎要求其中一個家長,選擇退出職場。
  • 女性並非恢復他們的職業,他們重新開始,並重構他們的職業。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全職媽媽通常只是中產階級女性的最後方案

仔細聽他們的故事會發現,離開職場是個預設選項。
是在其他方法行不通的情況下才做得不得不的選擇。

在成為母親之前,這群人多半在職場上表現優異(高學歷、能力佳、前途一片光明),不乏多位已居高位的女性經理人。

穿著白襯衫的職場女性正在使用筆電辦公,象徵中上階級女性的專業形象與職涯轉型。

一開始只是預期自己會暫時離開職場,實際上,她們的職涯中斷時間平均超過四年,事情的發展大概如下:

  1. 對於扮演媽媽這個角色希望盡善盡美
  2. 經濟餘裕的家庭環境使他們可以考慮工作的必要性
  3. 原本高強度的工作不允許她們一邊扮演媽媽一邊保有現職

他們真正離開的原因,源自於他們原本的那份工作,其工作條件的本質與他們產生的真正的衝突。

因此,這群女性最終必須在「全力以赴」與「退出職場」間做出選擇。

觀點二|「密集母職」需要媽媽全力參與、積極投入與面面俱到

對於所謂好母親的過度期望,不僅僅涉及高成就母親的職業生涯中斷,
同時也代表著美國母職的主流文化。

密集母職:
小孩為中心、專家指導、情感投入,母親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及金錢育兒。

這個好母親的形象深深烙在我們的社會期待中絕對會讓很多負責任的人,不只是女性,猶豫是否踏上當父母這條路。(當爸爸感覺壓力也不小)

一對父母牽著手,看著身穿畢業袍的孩子走在前方,象徵育兒付出與子女成長的轉捩點。

當全職母親可以敏銳地察覺到小孩成長和學業表現的各種細節。
任何偏離發展常態或期望的可能,都是她們要把握住的干預機會

在逐漸意識到「一個全職媽媽對維持家的秩序與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後,雖然中斷職涯有點可惜,但回歸家庭似乎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觀點三|多數菁英媽媽不會回到原本強度的職場

回去工作這件事情並不難,但要打造一個可行的長期職業生涯,就很困難。

到最後,這群女性的人生軌跡漸漸轉向以「家庭」為核心,能夠配合家庭照顧需求的工作,才更符合她們這個階段的需求。
更具彈性、非典型以及兼職類型的工作變成首選,而這類型的工作競爭也更少,
書中指出多數女性不用找工作,因為擁有專業能力且願意接受條件沒那麼優渥的工作的她們,其實是很好的短期人力選擇。
一對年長與年輕女性坐在沙灘上交談,象徵母女之間的情感連結與關於人生選擇的代際對話。

這群女性知道自己的優先考量,也非常清楚自己的權衡之處。
在客觀條件上,好像比第一次工作在物質上少很多,但往往他們對第二次工作的就業滿意度更高。

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在人生一個階段可行的東西,在另外一個階段未必可行。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不論是「以職涯為主」或者「回歸家庭」都是當下最好的選擇。在職場上永遠存在兩類人:一類是因為懷孕申請育嬰留停、為了照顧孩子而持續留停的優秀同事;另一類則是努力投入工作,卻也擔憂自己不是一個 100 分母親的同事。

只能說,當媽媽有當媽媽的快樂,也有當媽媽的煩惱。在家庭和工作之間平衡,從來都不簡單!

訂閱
通知關於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
本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