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到躺平的我,難道從此就這樣了嗎?》書摘心得|N拋世代的無力感、逃避心理與行動焦慮
書籍資訊
- 書名:《被逼到躺平的我,難道從此就這樣了嗎?》
- 原文作者:朴庭漢、李相穆、李洙昌
- 譯者:莊曼淳
- 出版社:方舟文化
- 出版日期:2023 年
- 書籍類型:心理勵志 / 世代觀察
認識韓國青年的焦慮代名詞:N拋世代與嘴砲式精神勝利
- N拋世代:拋棄戀愛、結婚、生育等人生階段選項的青年族群,現實壓力加大,「拋」的數量越來越多,什麼都不要的人最大。
- 嘴砲式精神勝利:指說著要改變現狀,同時卻缺乏實際行動,以「我其實很有想法」自我安慰,要是我努力起來,早就考上哈佛大學了。
這兩個詞是本書的主軸,描繪了當代韓國年輕人無力、空虛的生活,躺平可以少奮鬥好幾年,這本書指出這才是問題,因為這樣,好像也沒有比較快樂!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我們所有人都是「嘴炮」,今天不管是成長或是成功,都被我們自己拖延了。
這樣下去,人生說不定只剩無力和失敗,在等待著。 - 不要逃,如果一直只抱著濃厚的「只求擺脫的逃避性決心」,不管去哪裡都會很快就放棄,然後,繼續找下一個要逃亡的地方。
- 與人的連結,有時太過火了,反而會摧毁自我的存在感。
- 雖然這一次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斷地嘗試應該是稍微可以把「喜歡的事」變成「擅長的事」,甚至「成功」的機率提升吧。
- 若總是配合著別人的意見與視線,「我」會從自己的人生中消失的。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N拋世代的自由背後是一種習得性無助
N拋世代這看似是一種選擇,其實只是太清楚靠個人努力,已經追不上結構的不公平,而這在台灣是所謂的「躺平」。
書中提到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世代對比:
當長輩們還在炫耀「孫子幣」這個資產,也就是「我的孫子多棒、多優秀、多有前途」;小孩卻冷靜地說「我只想當房東。」因為孫子明白只有世代累積資產才有可能首爾圈買房(台北也是)。
沿著「名校 → 大企業 → 穩定生活」的軌道前進,我們選擇最安全的路、最被認可的答案,最後變得厭世,「厭世」= 長期努力+無解的環境,故放棄治療。
觀點二|嘴砲太久,連自己也開始討厭了?
「嘴砲不是罪,但實踐力的匱乏會讓你錯過本來能改變的機會。」
這本書很殘酷地提醒我們:實踐,才是唯一的真理。
嘴砲其實是一種「假性行動」,讓我們暫時感覺自己有在做點什麼。
愛面子,讓很多人有想法卻不前進,
「萬一失敗怎麼辦」,怕丟臉、怕別人看不起,是韓國的社會通病,不過我想這也適用在台灣。
社會上本就不善待我們,也不考慮我們的意願,更沒時間聽我們說話。
所以這本書鼓勵我們:「別聽社會的話吧!」
可能我們想做的事情違反大家的共識,挑戰了別人既有的認知,
或者因為大人也沒有這麼做過,所以他們也害怕而已。
這個是很棒的挑戰!,我們要學會對自己這麼說。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每一次開始行動的經驗,都是重新相信自己的練習。
如果一直不做,只陷在恐懼裡,那恐懼就會很像真的;如果做了,說不定會比想像中還更多挑戰,但你會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循環就被打破了。
觀點三|成功或失敗?N拋世代該放下的黑白思維
只要不挺身而戰,就不算失敗;
如果你鼓起勇氣了,萬一失敗了,有的也只有丟臉而已。
「那如果失敗了呢?」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且真的會發生,
之前 Netflix 的紀錄片《激讚網紅》中,有一集讓人印象深刻:表演者上台後,觀眾可以按讚或倒讚,結果倒讚數量出奇的多,這是這個社會的遊戲規則,我們沒辦法改變別人的遊戲,但是可以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玩別人的遊戲?」。
只要「沒有被稱讚」,那就是失敗;只要「沒有成果」,那就是浪費時間。
把自己的生存價值交給一群只在乎成果的人,而且他們甚至不太在乎你喜不喜歡,怎麼做到的,似乎不太聰明。
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身為迷信過努力主義,而不管自己的意願努力付出一切的人,我完全能體會努力到放棄有多內耗。
無論外在的環境如何調整,卻越來越無法壓抑不快樂的聲音,
我記得當時很多人會問我,你可以說說你不快樂的原因嗎?
我發覺也許真正的問題不是我為何不快樂,而是為什麼,我會感到快樂?每個人的快樂與成就都不同,但我卻想用別人的答案回答我的問題。
那幾年就像閉著眼睛開車,因為「現在」還沒快樂,所以我更努力加速,想擺脫這一切,事後才意識到,我忘記了隨時調整方向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