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假裝一切都好》書摘心得|當你撐不下去時,關於平靜與幸福的3個提醒
書籍資訊
- 書名:如果焦慮是隻貓:帶你擺脫情緒內耗,安撫內心的焦慮貓
- 作者: 段美茹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4年
本書特別之處:停止餵養焦慮小貓的入門課
《如果焦慮是隻貓》用「小貓」比喻焦慮,提醒我們在它還小的時候,就應該即時察覺並妥善處理,讓他好好長大,成為我們進步的動力而非阻力。
本書以好讀的文字,帶你理解焦慮的樣貌,並重新思考焦慮對生活的意義。
推薦給你!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焦慮的產生和蔓延,是我們在乎和重視生活的證明。
- 焦慮與人類同時誕生,而且由於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掌握他,我們將不得不學習跟他一起生活,就像我們學會了與暴風雨一起生活一樣。 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 如果我們發現每個人其實都可能有焦慮這個情緒,就不會那麼糾結了。
- 焦慮感每個人都有,厲害的人只是更善於削減焦慮,而非不會感到焦慮。
- 焦慮本身並不會限制我們的生活,生活都是取決於我們自己內心的心態和行動,沒有焦慮的生活不等於完美的生活,而即使生活中存在焦慮,也不代表我們會被焦慮摧毁。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為什麼焦慮會慢慢變嚴重?
容易緊張、壓力大、悶悶的、腦子停不下來,這大概是我對焦慮的描述,這幾年來也常常聽到身邊的朋友說壓力大,身心科診所好像也越開越多。
根據台大精神科醫師李宇宙推估,焦慮症的終身盛行率約在 15%–30%,台灣約有 10% 的民眾已經焦慮成疾,甚至比罹患高血壓或糖尿病的人還要多。
書裡對應到我們的日常,但也提到焦慮的問題,套句陳奕迅的歌詞,煩惱會解決煩惱,漸漸對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但隨著時間累積,焦慮小貓會漸漸失控,書中提到以下5點:
- 焦慮會躲貓貓 :最初不明顯,但若未及時調整,思考模式將被固化。
- 焦慮偷偷長大中:若沒有好好疏導,焦慮會在心中積少成多。
- 進擊的焦慮貓:不知道自己很焦慮反而沒事,一旦意識到了,會因為自我提醒更焦慮。
- 飢餓的焦慮貓:從心理到生理,能量被消耗,長期可能導致抑鬱。
- 焦慮貓會放大恐懼:一開始被具體事件引發的焦慮,逐漸蔓延,讓自己陷入風聲鶴唳的狀態。
觀點二|這5種思維模式把你困在焦慮中
越努力,越焦慮,焦慮往往來自於我們對未來與未知的不確定感。
在《如果焦慮是隻貓》一書中提到,焦慮本身是中性的,它代表我們渴望成為更好的自己。真正讓人陷入困境的是我們的思考方式。
書中整理了5種常見的思維模式,最容易讓焦慮不斷加劇:
- 只看到消極的一面:總是先想到最壞的結果,不斷為危險做準備。
- 非黑即白:用二元對立的角度看世界,不是成功就是失敗,缺乏彈性。
- 災難化思考:小問題被放大,彷彿最糟的情況一定會發生。
- 用感覺思考:忽略客觀事實,只憑情緒來做判斷。
- 完美主義:沒有百分之百把握,就認為事情不值得去做。
焦慮的人常陷入彆扭的狀態,將自己與內心的焦慮情緒對立,努力想要擺脫那份不安,卻又適得其反。
「意志力」曾經讓我非常焦慮,不斷當自己的批評者,不准自己停下來,直到閱讀到相關書籍才明白,意志力若被過度使用,不僅無法帶來成長,反而可能對身心健康造成傷害,這才讓我開始想我是不是太焦慮了!
觀點三|當一個長期主義者
你也曾經吃過焦慮的虧嗎?隱忍太久的情緒,往往會在某個時刻突然爆發,不僅傷害了人際關係,也讓自己陷入更深的自責與焦慮之中。
求好心切常常是焦慮的燃料,不過物極必反,書中提出「做一個長期主義者」,如果我們能靠興趣而非意志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給自己足夠長的時間,其實就可以省下許多不必要的焦慮。
所謂長期主義者,就是願意把腳步放慢,去找到真正有價值、值得投入的事情。當你確定了自己行走的方向,並全心在其中生根,甚至願意把目標週期放寬到三年、五年,或者七年,就有極大的可能達成,更重要的是,在努力耕耘的過程中,你會感受到持續的充實與穩定,而不再被短暫的焦慮綁住。
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想到皮克斯的電影《靈魂急轉彎》。隨著女主角萊拉進入青春期,「焦焦」逐漸掌握了她的思維,比她還擔心進步、社會認可與人際關係。
「焦焦」的存在,其實源於擔心。直到後來,萊拉因壓力累倒,才終於承認焦焦的存在。當她願意接納它,焦焦得以喘口氣,並開始相信萊拉有能力自己走下去。
讀到這裡,我也想起自己與焦慮共處的經驗。當我開始選擇正視它,焦慮往往就會慢慢消散,或回到比較適當的水平,這讓我想起曾經很鼓勵我的一句話:
正視恐懼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它。
分享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