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裡,我們活得有意義?》書摘心得|資本主義下的工作意義、職業倦怠與自我救贖

《在工作裡,我們活得有意義?》書摘心得|資本主義下的工作意義、職業倦怠與自我價值感的流失

書籍資訊

  • 書名:《在工作裡,我們活得有意義?》
  • 原文書名:《Henry at Work: Thoreau on Making a Living》
  • 原文作者:約翰.卡格(John Kaag)、強納森.范.貝爾(Jonathan van Belle)
  • 譯者:李伊婷
  • 出版社:麥田文化
  • 出版日期:2025 年
  • 書籍類型:人生哲學/工作意義/職場心理/勞動哲學

本書特別之處:讓你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

你的工作,真的讓你的生活更快樂嗎?

《在工作裡,我們活得有意義》這本書圍繞著這個核心問題展開,透過哲學家梭羅(Thoreau)的思想,引導讀者重新思考「工作」的本質。

工作佔據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究竟是我們活成了工作的樣子,還是透過工作,活出我們想要的人生?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一位女子正在進行一場求職面試

  • 經濟的目標,不是銀行帳戶和投資股票組合,而是支持一個家的培育和維持。
  • 你的人生道路必須包含你對成功的獨特見解。
  • 當人必須按照緊湊時程工作,時間的消失是無法挽救的。
  • 在工作環境中,報償不僅是獲得報酬,或得到更多的錢。
    他還關乎計算,計算你為了得到這份薪水,而放棄的東西。
    你賺得的錢,是為了彌補你所花費的時間,但還有更深層的換取意義,你失去的,往往還包括你的自由、自尊還有夜裡的安眠。
  • 一個人的富裕程度,與他所能夠放下的事物數量成正比。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用來換取「高薪」的時間,你放棄了什麼?

「為什麼而工作?」這是一個大家常聽到、卻很少認真思考的問題。

「給我夠多的錢就好,最好比現在還多。」,畢竟在高壓職場下,薪資是最直接的報酬與肯定。

我們工作是為了生活,而不是讓生活變成工作的附屬品

用勞動換取「經濟」是重要的事情,然而在梭羅眼裡,經濟不是數字的增長,
而是你交換的到資源是否足以支撐一個家,照顧好一個家裡的成員。
一位穿著黑色上衣的男子張開雙臂微笑,展現自信與坦然,象徵擁抱自由選擇的職涯態度

心理學中的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在每段關係裡,人都會衡量:「我付出這麼多,值得嗎?」

如果覺得自己投入很多、回報很少,就會開始冷淡、疲乏、想逃,而在職場裡,薪水就是壓住這個「不平衡感」的解藥。

一份工作,或許可以充盈你的銀行帳戶,讓你能夠支付房貸,每三個月去度一次三天假期,
但他也可能浪費掉你生命的大部分時間,甚至扭曲你的生命。

觀點二|職業倦怠的去個人化正在發生

最初我們想像的未竟之地是「流著奶與蜜的地方」,那裡,勞動不為生存。
然而隨著科技發展,人類配合演出,像是維持高速運轉的勞動機器。

心理學上稱這種狀態為去個人化(Depersonalization),是職業倦怠的徵兆之一,你還在工作現場,但其實已經悄悄情感退出了。

一位身穿白襯衫的男子趴在桌上,頭上覆著打開的筆記本,桌上散落著揉成團的廢紙,象徵工作倦怠與思緒混亂。

  • 你還在做事,卻覺得一切與你無關
  • 你還在說話,卻只想快點結束
  • 你還撐完一天,卻說不出今天有什麼值得記得的

當人長期處在缺乏情感連結與價值感的環境中,自然會產生的自我保護反應。

書中說,離席或暫停不一定是失控的逃跑,反而是一種時機的藝術,重新思考自己的技能組合要怎麼運用才有機會,為自己帶來更好的生活。

工作,應該是我們與世界連結的方式,而不是逃離生活的方式。

觀點三|具備「自主、創造與不自欺」的職涯才值得走下去

一雙手正在縫製皮革製品,專注投入於每一道針線之中,象徵從勞動中找回創造力與自我實現。

這本書給我們一些方向去「感覺」,我們是在「勞動」還是在「工作」,勞動會使我們靈魂號耗竭,而梭羅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必定存在這樣的工作,使我們感到「安室如歸」,這項工作必然包含「自主」、「創造」與「不自欺」。

  • 「自主」選擇的權利

    我們不應該以為「現在生活的瘋狂忙碌是生命中的必要」。

  • 在工作中能持續「創造」,而非只是重複勞動。

    當一根釘子被牢牢釘進木板時,那種「貼合」的手感,是木匠心中的美學——幾乎是一種宗教。

  • 你是否誠實面對自己,沒有「自我欺瞞」地認定它重要?

    在創造的過程中感受到某種「這就是我應該做的事」,你正在實踐宇宙為你量身打造的任務。

在從事某一項工作時,我們會感覺自己的影子,有意義的工作,根據其定義,他人無法以相同的方式來完成。
別人也許可以和你一樣,但他不是你,你們彼此皆無法複製彼此的過程與結果。

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想到自己夾在兩個世代之間的心情。
我的父母總是說:「工作就是為了賺錢、餬口飯吃,不要想太多。」那是一種出於生存壓力的務實觀點,來到我們這一代,大家的掙扎開始多元化,問「這樣的工作是我想要的人生嗎?」也越來越多。

作者提醒我們,工作和勞動是不同的,梭羅是能夠選擇不為經濟勞動的階級,
所以他更強調我們選擇的工作其實就是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型男飛行日誌:他們一年付你多少錢,讓你放棄你的夢想?
這讓我想到一部電影《型男飛行日誌》,裡面勝率100%的HR資遣顧問,只是問了「他們一年用多少錢,讓你放棄你的夢想?」,這可能也是我輩中人半夜睡不著,腦海中不斷問自己的問題。

訂閱
通知關於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
本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