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巡山員》書摘心得|台灣山林的守護者日記:巡山實務、動物保育與山林教育
書籍資訊
- 書名:浪漫巡山員
- 作者:阿步 (浪漫巡山員)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日期:2024 年
- 書籍類型:林業管理/森林保育/職業介紹
本書特別之處:看見台灣山林的第一線工作現場與山之美
《浪漫巡山員》記錄了阿步在山裡工作九年的真實日常。
書中收錄許多台灣山林的美照,真的很漂亮,根本是攝影集。
但最美的還是作者那份對自然與生命的敬意,巡山員在體制與山林之間,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的身影。
看完之後,你看山的角度會完全不一樣。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又一隻健康的熊回歸山林了。
- 森林要多久,才能恢復以往鬱鬱蒼蒼的面貌?
- 每一種生物走過一片樹林的時候,都會留下痕跡,人類也不例外。
當這裡被走久之後,植物就開始無法生長,漸漸形成一條明顯的「路跡」,這就是所謂的「捷徑」。 - 他完全沒想到已經中槍的山羊,他仍然握不住牠的腳。
他感受到,這就是生命的力量。 - 我的眼神本來空泛,但卻又被森林給治癒了一遍。
如果森林是這樣治癒我們的,我們又該如何回饋給這片土地呢?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巡山員又叫森林護管員,從抓山老鼠到撿垃圾都是工作範圍
在台灣,約有 1100 位巡山員,每人負責面積相當於 58 座大安森林公園。
只是相較於大安森林公園,那些地方無人知曉。
台灣巡山員的工作包山包海,在責任範圍內,所有事都算巡山員的事。
他們更像是一片土地的守護者,除了驅趕山老鼠、山難救援、動物保育或觀察樹叢的變化外,還有「管轄山老鼠的業務,但實際上沒有權力」、「保命的無線電裝置不見了,要自己賠償」不那麼浪漫的事。
台灣的巡山員雖名義上是公務員,但多採約聘制度,保障相較一般公務員少很多。
山上的資源很有限,例如水源。
山若沒有水源,很多時候會讓人迷惘;如果又喝到不乾淨的水源,那真的就是另外一個地獄了,於是,前一年會在箭竹林放上寶特瓶(抹茶寶特瓶),蒐集雨水,供下次使用。
巡山員這份工作不輕鬆也充滿風險,
即使現實條件不豐滿,巡山員仍傳承著智慧,持續走進自然、前進大山。
觀點二|自然與人類的失衡:黑熊保育與狩獵文化
這本書裡提到許多人類過於侵犯大自然的領地,導致的悲劇。
在大雪山,有個地方被稱為「養雞場」,那裡的帝雉沒有王者風範,更像是一隻公雞。
為了拍到美麗的照片,有人開始放置各種食物或製造聲響,引誘鳥類靠近。
這些「擺拍」的照片,有時甚至會贏得人類世界的攝影獎項。
711段 黑熊因為山林與人類生活的邊界模糊,習慣有人的地方就有食物。
走進民宅、打開冰箱,宛如小熊維尼。
牠曾兩度被陷阱夾傷、被救援與野放。
直到 2022 年,牠第三次被發現時,倒在獵人的槍下,生命劃下句點。
讀這一段有點難過,動物們好像被拿來為人類服務,包含他們的生活方式。
作者提到輿論對野放黑熊很不諒解,
但久留籠子保證安全或者斷掌也要回歸山林,只有黑熊知道。
而且,黑熊的山林裡面本來不會有人類的生活範圍的。
觀點三|山永遠都在:真正的山林教育,是安全回家
至今在山上所遇過的山難,多數都是輕忽了爬山這項運動。
裝備不足、誤信標示不清的路線、沒有準備離線地圖,還有最常見的問題:網路自組團。
這個觀點是本書我最大的收穫。
書中提到,台灣從 2019 年開放山林, 2020 年疫情期間,大家往山上跑,山難急速增加,巡山員的工作負擔也快速翻倍。
我自己在 2024 年去富士山時,是很幸運的,當時因為要出國,所以買了很多山具,否則我也是穿著布鞋、背著輕便的背包,沒有考量體力。
上面的這些輕視,都因為當時有專業的嚮導一一提點,所以沒有造成影響。
我還是想去挑戰山,但是對於高山,我想我需要更多的練習和準備,才能讓自己在接觸大自然時,全身而退。
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跟本書相遇很奇妙,我在去年底參加台灣的登山團,一位山友推薦給我的。
那時候聊到韓國的森林大火,我才知道台灣的巡山員也常常為此出生入死。
這篇文的最後,我想記下作者在《浪漫巡山員》寫下的10點爬山須知,送給每一位爬山/登山的人。
十點爬山必備須知
- 規劃行程,確認好所有路線資訊。
包括車程時間、登山口位於哪裡、步道里程多少、路線上是否有水源、紮營點所在能搭多少帳篷、天數安排是否恰當。 - 行程規劃完成以後,開始準備裝備。
頭燈、無線電、GPS、指北針、保暖衣物、離線地圖或是紙本地圖、行動水源以及行動糧食、小刀、打火機以及備用電池是否都備齊了。 - 出發前務必確認好天氣。除了手機App的顯示之外,別忘記去看中央氣象局的一週內天氣變化。
如果近期有颱風登陸,謹慎評估行經途中是否會遇到風雨。
除了颱風前不要上山以外,風雨和地震後的一週也不要上山,因為有些泥土會吸收雨水,在經過曝曬以後,地質會變得更容易坍方,根系不穩的大樹與地質都容易倒塌。 - 遇到迷路時,千萬不要慌張,待在原地等待救援,千萬不要亂跑,
這樣搜救人員不但容易找不到人,你也浪費僅存的體力,更要記得,如果經驗不足,千萬不要下切溪谷,必要的時候生火,這更容易讓搜救人員知道你所在的位置,並且可以保暖。 - 做好登山計劃,詳細告知你今天要去爬哪座山,路線是哪裡,幾號回家?
務必設定好山下的「留守人」,這絕對不是緊急聯絡人那麼簡單,
留守人必須要懂百岳行程,知道發生意外時,到底該如何聯絡搜救人員? - 在社群媒體號召爬山越來越多,但每個人的體能、狀況都不同,有什麼病情,我們也不知道,所以會發生人員體能不足被丟包,很多人失蹤與死亡很多時候也跟不認識的人組成自主團有很大的關係。
- 切記,千萬不要落單,同進同出。
不要執著攻頂,如果有一名成員的身體出現狀況,記得隨時做好同進同出的打算。 - 千萬不要獨攀,除非你能夠承受更多的風險與意外,再來考慮是否獨攀。
- 記得學會好等高線判讀與地圖判讀,不要出門以後南北方向看顛倒,溪溝和稜線的方向看顛倒,雪山和大雪山覺得都一樣,這都是不該犯的錯。
- 帶著愉快、輕鬆並且尊重大自然的心情踏入這篇山林,並記得,山永遠都在,今天沒成功,我們還有很多補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