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假裝一切都好》書摘心得|當你撐不下去時,關於平靜與幸福的3個提醒
書籍資訊
- 書名: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
- 作者: 張慧慈(小花媽)
- 出版社: 游擊文化
- 出版日期:2025 年
本書特別之處:做好弟妹的榜樣是長女一生的枷鎖
《長女病》是台灣社會重男輕女的縮影,也是亞洲社會對於女兒的期待,長女、長子,不只是排行,更像是一份義務,肩上背負的是一整個家族。
閱讀本書前,長女經歷的一切好像就是孝順的一部分,透過《長女病》才能清楚看見那些因為排序而過早長大的孩子。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藍領家庭的長女,成長經驗形成的自我認同是以貢獻家族利益為優先。
- 她隱約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好像已經做夠了,但「夠不夠」這件事,從來沒有標準。
- 人之所以能在職場中看出家庭排序的影子,是因個性行為帶著童年痕跡。
- 出嫁的女兒在娘家只是客居狀態,必須兩面討好,討好夫家,才能讓自己安身立命;也要持續討好娘家,給自己一個「後頭厝」。
- 身為長女,不必揹負先天要扛責任的原罪,我們只是比其他手足更早來到這個世界上,享受生命的幸運女性。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什麼是長女病?懂事、乖巧、負責任
《長女病》是亞洲重男輕女文化下,被犧牲的那群孩子,也是亞洲家庭對女兒的共同期待。

最近大陸出現一個詞叫「扶弟魔」,意思是姊姊總要為弟弟付出,在家中經濟資源不足時,姊姊要當保母、照顧弟妹;家裡要投資男丁、姊姊要出錢;弟弟妹妹有難,姊姊也得幫忙。這種責任的分配,看似天經地義,卻消磨了姊姊的童年。
長女病多半發生在農工階級。男孩被視為主要勞動力,而女孩多半被安排照顧家庭。「長女習慣承擔責任,並不是天性,而是後天養成的。」

心理學將這種犧牲的性格稱為「蠟燭型人格」——不斷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長女病的常見症狀
-
過度責任感,身為大姊(大哥)也是,要幫爸媽把一切扛下來。
-
害怕造成他人困擾,盡量把資源讓給別人。
-
習慣察言觀色,對他人、權威者的情緒過度敏感。
-
完美主義,懂事聽話,勉強自己完成他人交付的任務。
-
無法放鬆或求助,容易逞強,最後憂鬱或身體出問題。
-
身心耗竭,常出現焦慮、自我懷疑與憂鬱傾向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想起了許多經典的影視角色,書中提到的《阿信》,以及最近熱門的《我們六個》,都描繪出鮮明的「姊姊」形象,手足是一輩子的關係,姊姊似乎也很難在一生中卸下這份「永遠的大人」身份。
觀點二|我已習慣當懂事、識大體的長女

我是長女,和妹妹只差一歲,也許因為時間太短,我不覺得自己有當過獨生女,但身為姊姊,這幾句話倒是很常出現:
- 妹妹還太小,你就先讓她一下。
- 你要做好弟弟妹妹的榜樣。
- 你年紀比較大,要多幫爸媽一點。
如同書中提到的幼稚園上學事件,我們家也鬧過幼稚園革命,但是我媽媽一直跟我說要做好榜樣,所以妹妹哭鬧回家的時候,我沒有哭,因為要做好榜樣。

很少人注意到,長子或長女除了失落之外,突如其來的責任感,才是他們無所適從的來源。
我到現在仍然是一個敏銳又緊張的人,習慣察言觀色,也習慣想要掌控一切,弟弟妹妹不懂事會被連坐罰,我會搶在爸爸媽媽前制止他們的行為,也知道爸爸媽媽賺錢很累,想要負擔他們的負擔,所以常常會以弟弟妹妹優先,讓他們不哭鬧。

來自大人的「懂事」、「聽話」、「自動自發」、「照顧弟妹」、「負起責任」……等諄諄教誨,在長女長大後,會跟著去到職場,去到親密關係,去到友誼關係,甚至去到下一個孩子身上
如果沒有覺察,童年的傷會陪著長女一生,長女永遠是長女,也不會卸下肩上的責任。
觀點三|所有長子、長女都先是爸媽的寶貝

最初無論是長子還是長女,都還是獨生子女,父母只會關注他們,這個時候的他們,只要探索世界,就能獲得肯定,但這一切在弟弟妹妹出生之後,就會經歷大幅度的改變。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反思,我自己真的有遇過《長女病》嗎?因為妹妹跟我出生的年紀很近,我又是家裡比較愛讀書的那個小孩,所以父母並沒有要求我犧牲自己的成長。

我們同樣也是父母最初代的共同冒險者,是想我們出生後,父母開啟了一趟名為育兒的遊戲,沒有攻略,全都要自己摸索。
「代間複製」是一種被默許的家庭傳統,每個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前,也只是孩子。
他們也曾被重男輕女的觀念塑造、壓抑過,我能感覺到爸媽想改變,可是不論是習慣或者害怕他人的眼光都讓他們選擇守舊,照顧長輩就找女兒,兒子要有體面的好工作,才不會被人看不起。

但我相信,也許只有當我們願意用自己的方式活出「長女病」之外的人生,停止說服身邊的人,爸媽才會慢慢理解。當他們看到孩子過得好,家裡的後輩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許那一刻起,家族才會重新學會:要如何愛每一個孩子。
身為長女,不必揹負先天要扛責任的原罪,我們只是比其他手足先來到這個世界上享受生命的幸運女性
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這本書在社群上的迴響非常大,而當我親自讀完,才發現原來那些過去以為已經改變的「男女刻板印象」,仍然悄悄地影響著許多台灣女性。
我開始回想自己的童年,那時父母忙著工作,我自然成為家裡的小大人,20年後,我是大阿姨,我的小姪女也曾過著五年的獨生女生活,但當妹妹出生後,她變成了媽媽的小幫手。
也許未來我會成為媽媽,也許不會,但我想提醒自己,孩子就是孩子,不需要成為誰的榜樣,讓長女病,停在我們這一代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