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你不要創作的不是對你好的》書摘心得|你不創作也可以,但是創作能保護你
書籍資訊
- 書名:《叫你不要創作的不是對你好的》
- 作者:盧建彰
- 出版社:有鹿文化
- 出版年份:2023 年
- 類型:創作/自我實現
這本書的特別之處
這本書我非常推薦給想要成為創作者,但沒有信心的人看,作者在這本書裡用思辨的方式帶觀眾思考創作的本質,讀完之後,我完全相信,創作是為了自己,第一個受益的人,一定是你。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當你畫下一筆,你就存在了,無論那是怎樣的東西。
- 用你現在的狀態,做出你的百分百,因為你是在做創作的,不是來考試的,你的對象是世界,你的對手是自己。
- 任何創作,都是閉著眼睛在做東西,連做的人都不確定會變成如何。
- 同樣是人,有人願意花費資源並接觸美的事物,讓自己更快樂、更完整,他的人生更豐富。
在一輩子走完後,你們的人生經驗勢必不一樣。 - 人生就在不懂裡,慢慢懂了!
懂的可能不是哪件事,而是人生。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成就感、心流與完成的快樂,都是創作的好處
為什麼我要創作?創作可以為我帶來什麼價值?
因為,創造可以保護你。
本書提到創作的意義不只是完成一份作品,它更是一種心理療癒與自我對話的過程,經過這段路的人,有很大機會找到內在平衡與安定。
你去創作,100%會獲得:
在「創作」這個虛擬心理空間裡,現實裡那些讓人疲憊的規則、角色與期待都不存在,這個空間裡只有自己。
- 創作的成就感:你想過、你整理了,就真的出現在世界上了。
- 心流的體驗:你沉浸其中,時間變得安靜,腦袋變得清明。
- 完成的快樂:你做到了,不為別人,也不為讚,只有你知道,這對你而言多重要。
創作第一個解決的,從來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你自己的。
觀點二|創作是一種魔法,而你是擅長顯化的魔術師
創作不拘泥於任何形式,重點是你有想法、你去完成它,然後你看見它了!
這麼說起來我們每個人都是顯化大師,其實在你完成的那一瞬間,就會看到自己的作品長什麼樣子,我們也是第一位觀眾。
書中提到,我們不需要等到很懂,才開始創作;因為創作本身,就是通往「懂」的過程。
讓它被寫下來,就是我最初的目的。
讀這段的時候,我覺得創作應該是生活中最低成本的冒險,而且也很可控,過程即使千迴百轉,但一直創作就能一直微調。
觀點三|創作完成後,作品就離開你了
作者已死這個概念來自法國文學評論家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強調當讀者開始閱讀,作者的意圖就不再重要。
創作的過程是私人的,但作品完成後,就進入了世界。
它會在世界上有自己的命運,有自己的際遇,而你只能做一件事:放手。
經過那件作品的我們,已經是另一個人了,閱讀者也是,能夠讓其他人有這樣的體驗,想想覺得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這本書真的讓我找回創作的初心,我非常認同書中提到創作的最大的受益人一定是自己。
不論我在做的東西我有沒有把它定義成創作,但只要投入我自己的點子,完成後我都會很開心,工作上提案、隨手畫的塗鴉還是認真寫出來的文章,那一瞬間的滿足感踏踏實實的發生過。
最後,我想提醒自己書中的一句話:願你持續創作,持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