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書摘心得|從討好到覺察:心理諮商給我的三個轉變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書摘心得|從討好到覺察:心理諮商給我的三個轉變

書籍資訊

  • 書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原文書名: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 作者:羅伯.戴博德(Robert de Board)
  • 譯者:張美惠
  • 出版社:三采文化
  • 出版年份:2022 年
  • 類型:心理學/諮商對話/人生寓言

為什麼想看這本書?

這是一本以心理諮商對話為主軸的書籍,記錄了蛤蟆先生接受心理治療的完整過程。

看這本書的時候簡直像看到自己,我現在也在諮商的過程中,書中蛤蟆先生在關係中的討好模式、反覆上演的心理遊戲,以及他的家庭成員背景等等,都讓我好像看見了自己現在的困境。

讀這本書時,我上傳一則限時動態,「人類的悲喜應該多少相通,不然音樂和書怎麼能讓這麼多人感同身受」,總之,我非常推薦這本書。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一位男子站在冰山洞裡

  • 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朋友才想諮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的合作。
  • 諮商過程中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他獲得蒼鷺完全的關注,蛤蟆這才發現自己這輩子從來沒有有任何人如此全心全意的專注在他身上。

  • 你可以自己做選擇

    ,看是要聽從已過世的父親的聲音,或是允許自己做主?
  • 共謀:你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對方來造成自己的不快樂,這種心理遊戲的背後邏輯是輸家才是贏家。
  • 選擇 我好,你也很好 的心理地位不只是選擇,同時也是承諾終身承諾,這需要透過行為與態度去不斷體現,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而不一定要相信神或超自然的力量。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討好型人格為什麼容易崩潰?

書中提到,約莫四、五歲,我們內心就會浮現這兩個問題,這構建了影響一生的世界觀。

  • 「我認為自己怎麼樣?我是好的嗎?」
  • 「我認為別人是怎麼樣?他們是好的嗎?」

在派對中大笑的女孩們,象徵外在歡樂背後可能潛藏的壓力與察言觀色

討好型人格通常屬於「你很好、我不好」的類型。
習慣透過取悅他人來獲得認同,這種特質在面對強大又難以預測的父母時,常常能幫助他們趨吉避凶。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裡,蛤蟆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當他發現自己的討好行為無法換來期待的回應時,他從外在開始瓦解,然後面對全身心的崩潰。

「你的朋友要你接受諮商,是為了減輕對你的擔憂,而你選擇接受幫助,似乎也是為了討好他們。」

女孩微笑的嘴角特寫,象徵討好型人格表面的溫柔與內在的壓抑

當一個人對生活失去熱情、情緒變得麻木時,就像一個等著指令的青少年,什麼都想「做好」。

「我幾乎什麼都願意做,所以我就順著他的話承認我是傻瓜,還向他保證我會改善我的行為。」

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核心信念:「只要別人喜歡我,我才值得被愛,我才有存在的價值。」但這不是真的。

觀點二|關係中的挫折是偶然嗎?從心理遊戲看清你的心理劇本

「我已經這麼努力了,為什麼總是讓自己受傷?是不是我命不好?還是我不夠好?」

坐在窗邊餐桌旁的男子以手遮臉,象徵陷入自我懷疑與焦慮的沉思時刻

心理學家艾瑞克・柏恩指出,許多生活中的痛苦,來自於一種無意識的自我設局,他稱之為「心理遊戲(Games People Play )」。
蒼鷺(蛤蟆先生的心理師)一針見血地指出,蛤蟆正在玩一種叫做「PLOM 遊戲」(Poor Little Old Me)的劇本。

「你在玩一個遊戲,在這個遊戲裡,你讓自己一再落入難堪的狀況,最後總覺得自己很蠢,讓別人佔了優勢,讓你再次感覺像回到小時候那個弱小可憐的自己。」

一位赤腳走在沙地上的小孩,象徵每個人內在孤單無助的兒童狀態

當事情走向不好的結局,蛤蟆便能說:「你看,我就知道我不行。」
這聽起來雖然荒謬,卻在潛意識裡帶來一種熟悉的安全感,即使受傷,也比未知還來得可控。

即使已經長大成人,我們仍常在三種自我狀態中來回切換:

  • 兒童狀態(Child ego state)
    當你感受到無力、焦慮、渴望被愛或怕被拋棄時,便可能回到這個狀態。
    蛤蟆在遊戲裡反覆體驗「我不重要、我總是被忽略」,這些情緒其實來自童年與父母相處的無助感。
  • 父母狀態(Parent ego state)
    像是一位內建的嚴厲法官,在你內心發號施令、審判、懲罰你,不斷循環。
    「你怎麼又失敗了?」「你這樣是不對的!」
    這個聲音從不解釋原因,只是不斷批評,讓你動彈不得。
  • 成人狀態(Adult ego state)
    唯有在這個狀態下,我們才真正活在當下,不再受恐懼所操控。
    此刻,你的經驗、知識與技能才有空間派上用場,面對現實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甚至有餘裕聽進他人說話,而不是馬上反駁。

我不相信任何人能「讓我們產生情緒」,除非使用威脅或暴力。
事實上,我們的情緒,往往是自己在潛意識中所做的選擇與反應。

桌上擺著象徵審判與公平的正義女神雕像,象徵內心那位總是批判自己的法官

書中提到一個詞:「仁慈的獨裁者」,大多數父母並非蓄意傷害孩子,而是用他們所學會的方式在愛與照顧。
身為孩子,我們能做的,是減少那些從父母身上延續下來的傷,學會把自己從兒童狀態中拉回來,進入成人狀態。

當你身處「兒童狀態」時,是不是總在無力委屈中選擇順從?
若你用「成人狀態」時,你會怎麼面對?

觀點三|移情的力量:心理諮商中修復關係的有效練習

你把對父親的感覺轉移到我身上,這叫移情。
你透過對我表達自己的想法,也終於能夠對他表達。

我們選擇怎麼互動,往往和我們的過往經驗有關。

你真正找到了力量與勇氣,展現出成人的樣子,而不再只是個兒童。也就是說,你長大了,進入了成人的階段,當你能自信主張你的權利,自然能夠獨立行事。

當我們有機會在諮商室裡經歷不同的互動回饋,這也會慢慢轉化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意識到:我們面對的狀況,和以前已經不再相同,我們也不再是那個弱小的自己。

一位男子坐在沙發上雙手交握,正在心理諮商室中與治療師進行交流

心理諮商為什麼有用?

  • 因為它是一段你可以「安全地移情」的關係,在這裡你練習不再討好,也不再需要完美。
  • 因為你終於可以把一生的故事講完,不用擔心說太多、不怕被誤解或打斷。
  • 因為它不是要你變得更好,而是陪你練習,怎麼活得更像自己。

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我對這本書真的很有感覺,彷彿像自己經歷了一次諮商一樣,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知道哪可能哪邊不完整,但理由是什麼很難清楚說明。
在諮商時,能夠說自己版本的故事讓我看見了我放在心裡的很多情緒,有憤怒、羞愧或其他等等。

在諮商室裡,我也經常為了過去的自己哭泣,也會表達對某些事情的憤怒,更重要的是我試著不再照顧他人的情緒。

最後我想記得 成人狀態,我無法選擇我的童年,但是我已經長大了!

希望你也喜歡這本書。

訂閱
通知關於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
本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