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遺物整理師》書摘心得|當送行成為工作:貧困、孤獨死與社會邊緣的無聲告別
書籍資訊
- 書名:我是遺物整理師
- 原文書名:죽은 자의 집 청소
- 原文作者:金完 (김완)
- 譯者:馮燕珠
- 出版社:遠足文化
- 出版日期:2021 年
- 書籍類型:死亡/殯葬業
本書特別之處:透過「職人紀實」看到社會邊緣的孤獨死
韓國的遺物整理師金完,透過自己的清掃日常,整理關於貧窮、孤獨死、自殺與遺物,誠實地記錄了「生活到死亡」的所有痕跡。
閱讀這本書時,我想起了「貧窮人的台北」展覽。
我們之所以擁有現在的生活,是因為我們足夠幸運,有穩定的收入、可依靠的人際網絡,以及許多層層交織的「足夠」,讓我們暫時不會掉出社會的安全網。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凡有生命存在都必然面臨死亡,誰都沒有例外。生與死就像是硬幣的兩面,只有單面是不成立的。
- 如果那個人不想丟棄,即使是垃圾對某人來說也是寶貴的財產。
- 不論是透過不當手段貪污獲取最高權力的人,或是偷竊幾個麵包藏在懷裡逃跑的人
歸咎起來都是為了能與家人一起吃晚飯,都是在那樣原點上起跑出發的吧! - 進入者,必放棄所有希望。《但丁,神曲/地獄篇》
- 死者離開人世的地方,會更鮮明的呈現他的生活與存在。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遺物整理師眼中的社會現實:貧窮、孤立到被遺忘
閱讀《我是遺物整理師》時,作者金完描述了許多他曾到訪的現場,但那些現場往往是在死亡發生許久後,因味道四散才終於被發現。
無論是死亡還是活著,這些人早已獨自存在、無人問津,直到造成他人困擾。
貧窮和孤獨就像是形影不離的老朋友,總是並肩在這世界遊走。
「社會孤立(social isolation)」,是指個體長期缺乏有意義的社交與支持系統。
這樣的孤立不會立刻殺死一個人,卻會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緩慢侵蝕其行動力、價值感與生存意志。
而貧窮往往是起點,除了奪走生活的選擇,也默默地切斷了人與社會的連結。
最在乎這些人的往往只有債權人,還有,那些塞滿信箱的催繳單。
讀到這裡時,我想起小時候家裡曾有一段非常貧困的日子,當時我對信箱一點興趣都沒有,裡面是一封封越來越嚴厲的「期限將至」的通知。
這段也讓我想到,每年各大平台的生日通知,說來諷刺,當不小心成為孤身一人時,這些「功能性的連結」突然變得舉足輕重。
觀點二|結束生命的工具常常也是維生工具
黑夜不請自來,就像誰也無法迴避天亮後的早晨。
《我是遺物整理師》這本書提到,許多人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工具,常常也是被他們用來結束的生命的選擇。
亡者的職業與他所選擇的工具之間,往往存在某種默契般的聯繫。
因為已經無法再和當事人對話了,所以作者不禁思考著,面對著眼前所謂的「做案工具」,他們費了多大的力氣在工作時壓抑想要離開人世的衝動,又花了多少力氣決定執行這件事情。
自殺這種事情其實很諷刺,如果沒有某種幫助,人是很難殺死自己的。
無論是毒物還是繩子,只有利用某種工具或借助外力,人才會死亡。
觀點三|遺物整理師總是最快感覺到消亡
這間店的天花板上的某處,可能有貓咪死掉了。
很細微,但還是有味道。
這份工作對我的日常有什麼不同,就是在日常裡總帶著與死亡相連的感覺。
在韓國,遺物整理師這份工作並未被正式獨立分類,被歸為一般清掃業。
比起清掃,更像是一場見證,遺物整理師透過整理,想像亡者生前的生活,包含鑰匙、催繳單、藥罐、發黃的筆記、沒人看的信,但每位顧客都只有一次服務而已。
這份工作的樂趣,是一種解放感吧。
讓我能在成千上萬的職業中,把清掃視為一生的志業,成為我重新開始的最大動力。
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看《貧窮人的台北》展覽時,
我訝異人要掉入貧窮的原因居然那麼簡單純粹,很多很多只是運氣不好而已,但是事情就像骨牌一樣而且不可逆。
本書讓我再次思考孤獨死,如同開頭所言,看完後,我感激自己的幸運。
如果你喜歡這本書,我也會很推薦你去看《貧窮人的台北》,相信我們都會因此對生命有不同的領略。
另外,我發現有一部很有名的韓劇叫看《Move to Heaven》也是在講這個議題,不得不說韓國作家對社會的觀察真的很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