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界限》書摘心得|打破討好的假面關係,從畫界限開始
書籍資訊
- 書名: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
- 作者:楊嘉玲
- 出版社:采實文化
- 出版日期:2017年
- 書籍類型:人際關係/生活指導
本書特別之處:白話文解析心理界限模糊的負面影響
本書是 啟點文化的創辦人 楊嘉玲 諮商心理師的著作,我也是他們podcast的聽眾,非常喜歡他們用白話文解釋心理學對生活的影響。
本書承襲了嘉玲老師在Podcast上的風格,輕鬆但是直指核心,用生活情境剖析為什麼我們會在不開心的情況下,還是一再退讓,最重要的是,成全換不到我們期待的好結果。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唯有你的心理界限清楚了,你與他人的連結才是一種對等的互動,而不是一場的交易。
- 情緒界限是你對「什麼能進來、什麼不能進來」的選擇權。
- 你要做的,不是幫他解決問題,而是讓他有能力重新選擇。
- 當你能承受一點點不被理解,就會獲得更多自由。
- 你不必解釋自己每一個決定,你只需要知道它是對的。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什麼是心理界限?無形卻真實存在我們心中
心理界限,就是每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
當超過某個範圍時,就會有一種被勉強、被逼迫的感覺。
心理界限存在每個人心中,差別在於
「當界限被侵犯之後,我們會怎麼做。」
有界限的人會試著表達別再這麼做,
而沒有界限的人,則會反過來想:「是不是我太敏感了?還是我該再讓一點?」
他們會先調整自己,再調整、再調整,結果就是一樣的狀況一再發生,不論是有意或無意,最後都是當事人疲憊不堪。
缺乏心理界限像沒有「輪廓」的人。
一個東西沒有輪廓,你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拿,連踢到它都沒感覺。
在華人文化裡,不論是在職場、在家庭,或者只是與陌生人的一次相遇,
「以和為貴」、「吃虧就是占便宜」或者「阿Q精神」很容易被獎勵,但從旁觀者的角度看,我們卻會覺得很不公平。
不過,如果發生在我們生活中,
你會選擇當好人,或當有界限的人?
觀點二|劃清心理界限不是自私自利
為什麼畫清楚界限這麼難?這和我們的成長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在華人文化中,「討好」、「妥協」常被誤認是「懂事」,乖巧溫順的孩子在長大過程中,慢慢變成配合度高的大人。
在關係裡妥協被視為美德,
不妥協就被當作「太難搞」。
書中提到,「心理界限」和「情緒勒索」常常一起出現,放大了別人的需求的同時,也把自己的感受越縮越小。
- 因爸媽的付出而犧牲自我
- 「這件事我做一下就好」,所以多扛一點
- 怕被認為難搞,一直退讓。
書中引用心理學家卡普曼提出的「戲劇三角理論」:
每一段關係中,我們都可能在「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三種角色中來回穿梭。
例如,我們為別人的委屈打抱不平,幫對方出頭,於是被我們冒犯的加害者,又反過來攻擊我們,這時,原本那個受害者反而變成拯救者,出面調停。
暫時抽離這齣鬧劇,思考對於關係長遠發展,也許該怎麼做會更不證自明,已經長大的我們,擁有更多的經驗和能力去判斷什麼是合適的處理方法。
唯有你把父母當作一個人看待而非父母,你才能夠脫離孩子的狀態。
你可以不必是父母眼中的理想孩子,他們也不必是你心中的完美父母。
觀點三|為了長久守護彼此,必須要釐清界限
人際關係之所以痛苦,很多時候是因為以為對方「應該知道」。
久而久之,我們會把累積的委屈轉化為怨懟,在某一刻一口氣爆發出來。
回到故事起點,其實是因為我們深愛對方,所以,想要替他承擔一切,但我們預期他會感恩。
結果是我們自以為的付出,對方也失去成長機會,如果真的要幫,要先釐清自己為何而幫?
做任何事情之前,了解自己很重要,書中建議我們透過以下提問更誠實的去面對自己。
- 我做這些事情快樂嗎?
- 我的能力所能提供的協助到哪裡?
- 我可以從哪裡獲得支持,而非獨自硬撐?
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這讓我重新思考我的順從背後會不會其實藏著「逃避」,無論我是把問題丟出去,還是把別人的問題收過來,長久下去,對我想維護的關係結果來說都是有害的,而且很可能我是為自己,不是真的站在對方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