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你希望所愛之人讀過的書》書摘心得|給總是懷疑自己的人,一份溫柔的提醒與安慰
書籍資訊
- 書名:《一本你希望所愛之人讀過的書*或許還有所厭》
- 原文書名:The Book You Wish Everyone You Love To Read (and Maybe a Few You Don’t)
- 作者:菲莉帕・派瑞(Philippa Perry)
- 譯者:張馨方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年份:2023 年
- 類型:心理學/人際關係/人際衝突
為什麼想看這本書?
這本書的名字令我非常好奇,到底是什麼書會希望自己所愛的人讀過呢?大概就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所以就購入了。
本書是一位心理師透過收到的信件分析來信者的人際困擾,讀者則是「旁觀者」,雖然不是寫信的人,但這些信也回答了我某些時刻的問題。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透過他人的反應,我們才得以確認自己是誰。
- 若想與他人建立真摯的關係,我們不能成為應該成為的人,或者是對方希望我們成為的人,而是應該要真正的做自己。
- 衝突通常更關乎當事人各自的感受,而不是關於事實。
- 人類的長處不在於復原,而是在認清並面對自己的脆弱。
- 在工作與睡眠之間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時間。那我們拿它來做什麼?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關於歸屬感與不被理解的焦慮
你曾經羨慕過另一個人的人生嗎?或者想過,在某個平行時空裡,如果自己擁有不同的身分與位置,會不會比較快樂?
這本書裡提到,羨慕其實是一種期待被接納、想被理解的心情。渴望在人群中找到一個安心的位置,能做自己,不再需要用力證明什麼,在關係中、在人與人的往來裡,我們慢慢勾勒出「我是誰」,我們所選擇加入的團體,則讓我們知道自己與其他群體的差異。
別人就像一面面鏡子,映照出那些我們從未注意過的模樣,有時剛好是我們喜歡的樣子,有時不是,但不管是哪一種,都讓我們確定:「我被看見,我的存在有重量。」,不過記得別太用力,過度努力對健康有害,也會使人迷失方向。
當你和每一件事物都試著建立連結,最後你可能會和任何事物失去關聯。
觀點二|差異帶來的爭吵也是愛的習題
為什麼我們會害怕衝突?看著愛的人和自己想像中的模樣不同,或是眼前的局面早已失控。也許,衝突本身就充滿太多我們想避免的理由。
這本書將「衝突」列為一個獨立章節,提供了許多彼此對立但又成立的觀點。
人有千百種,爭執的方式就有千百種,我們想要獲得的結果可能也完全不同。
一位年輕人在餐桌上指責姐姐講了關於種族的笑話,結果反而和姐姐大吵,還遭到家人的不諒解。他的認知是對的、正義感是對的,錯的地方在於他表達的方式。
當我們堅信自己是對的,便會忍不住想證明自己比較聰明、道德感更高。
但對方未必和我們一樣經歷過不同的世界觀,衝突因此變成兩個宇宙的碰撞。
孩子還不擅長說話的時候,哭鬧、尖叫是表達自己感受的方式。如果太快制止或忽略,我們正在向他們傳遞:某些情緒是不被允許的。
一個從不生氣的人,往往也很難真正快樂,因為人無法只關閉一種情緒。如果我們壓抑憤怒,也會一併封鎖其他情緒。
你是那種不敢生氣、或者排斥自己有負面情緒的人嗎?
找個安全的地方,像孩子一樣自由地手舞足蹈,盡情表達你的感受吧!
觀點三|妳都是怎麼會自己說話的呢?
你會怎麼鼓勵自己繼續前進?
我靠著「你還不夠好。」這句話走了很長一段路,那種感覺就像在爬一座看不到盡頭的山,只想著快點抵達山頂,卻忘了沿路的風景,也不得不注意到自己越來越疲憊的腳步,於是走不動了。
處在低潮或困境時,最不需要的,就是羞愧感。
你有察覺自己正在揠苗助長嗎?我後來發現,自己也許不只是想走快一點,也渴望走得輕鬆。所以我開始嘗試,和內在的批評者和平共處。
每一次嘗試,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別人的評價,不再那麼重要。
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真的會希望我所愛之人讀過這本書,書中的信件從上帝視角來看都是這麼日常,有幾個我有碰過,有些正在穿越中,但如果能夠先讀過,也許想法會不同。
作者最後建議,我們要被自己當作一塊空地,想播種就播種,如果沒想法,就等待生命的驚喜。
好好維持乾淨與清明,看看會長出什麼,如果什麼都沒有,也沒關係。
等下一次春天,再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