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斷捨離》書摘心得|舒服的人際關係從學會拒絕開始

書籍資訊

  • 書名:人際斷捨離:學校沒教,但社群時代必修的人際關係整頓課
  • 作者:辛華
  • 出版社:幸福文化
  • 出版日期:2024 年

這本書的特別之處:說明人際斷捨離的好處還有怎麼做到

本書適合「容易不好意思的人」閱讀,拒絕別人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讓人失望,看起來是社交高手,卻因為社交心累到不行,這些狀況在本書都有提到。

希望讀完之後的我們,可以更理所當然地擁有高品質的社交關係。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一位女性早晨在房間伸懶腰,穿著白色睡衣坐在床上,享受清晨時光

  • 人很難讓所有人都喜歡,卻容易因過度討好,慢慢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 起初與人來往就要展現自己的邊界,也就是自己在社交中不能容忍的事。
  • 別再糾結人情冷暖,允許期待落空,這會讓你更容易擁抱真正的快樂。
  • 親密的關係會帶來信任,但主觀的信任並不等於客觀上的正確、可靠。
  • 被人討厭是見正常的小事,但討厭自己才是可怕的大事。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真正的朋友,是篩選,而不是配合

人情周全的人,大多數活得很累,
所謂人情周全的人,在人際關係中也會把自己帶入這樣的角色,
覺得自己應該要這樣,卻不明白為何要這樣,然後說:「沒問題!」。

我是一個很容易就交到朋友的人,
因此工作上我常被安排主持活動、帶氣氛,但後來我發現,我只是害怕場面冷下來、怕尷尬。

朋友聚會時的餐桌擺設,酒杯與小點心營造出溫馨社交氛圍。

看似善於社交的人,
大多數也會疲於社交。

所以我總會推說自己的社交電池非常小,實際上也是這樣,每次過度放電之後,都需要花好幾天才能恢復。

於是我開始採取「物理式」的隔離,設定每周的社交上限次數、IG只追蹤少數的人,當然會有一些圈子隨著不再用力維持而漸漸淡去。

我漸漸意識到,先管理好自己的能量,篩選這件事情就交給時間,最後,留在你身邊的人,就是那些會一直走下去的人。

觀點二|親密關係中的心理界線練習:從刺蝟法則,學會保持距離

刺蝟法則
一群刺蝟為了取暖而抱在一起,
卻因為身上的刺反而弄痛對方。
幾次嘗試之後,終於找到最好的距離。

刺蝟趴在樹幹上,警覺地看著前方

本書花了一些篇幅談「社交界限」,缺乏心理界線與人際距離感下, 太多的關心與干涉,無論來自哪一方,都可能讓人感到壓力與疲憊。

我有位熱心的朋友,會主動幫我打掃家裡,我很感謝他,也知道那是善意,但我也知道,我不喜歡他這樣。

我心裡不舒服,也不想有衝突,但是我總在心裡上演小劇場,同時也懷疑是否自己太小題大作,搞得很內耗。

後來我鼓起勇氣告訴他,其實這件事情過去了 ,反而也讓我們相處更自在。

另一個我的課題是對社交界限的拿捏,
一度我認為朋友要無話不談,但每個人對於隱私的想法不同,有時也會對別人帶來壓力,這也是我在學習的課題。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間房子,裝著自己的心理財產。
房子需要圍欄,人也需要心理邊界。

森林中的老舊木屋,屋頂為鐵皮斜頂,被樹木環繞,氣氛寧靜神秘

觀點三|人際關係斷捨離,有人來,也會有人走

當你逐漸學會享受孤單,開始選擇真正想保留的人際關係時,下一步,就是回頭整理那些早已不再自在的關係。

要學會允許期待落空,
這是成全自己與他人的方式。

關於友誼這件事,本來就是流動的。
有時候,是我們變了;有時候,是對方變了;有時候,是生活圈變了, 如果無法接受變化,最辛苦的是那個努力維繫的人。

在自己選擇離開時,不苛責自己;
在別人選擇離開時,不責怪他人。

一群學生在教室裡收拾書包準備離開,帶著微笑道別

善意的謊言對已經不再合適的友誼是一個安全的降落傘,本書並提出以下方式:

  1. 優雅的成人謊言:先表示自己有外務、或降低對方期待,再以更適當的方式給出拒絕,讓對方不至於失落。
  2. 不主動回應:漸漸減少情感回饋,對方自然會降低分享的意願與頻率。
  3. 減少參與聚會:減少線上互動外,也不參與實體聚會,溫和拉開距離。
  4. 善用社交潛台詞:例如「下次再約」、「最近比較忙」,逐步將自己從高強度的關係中抽離出來。

想擁有高品質人際關係要從自己開始,首先要降低對社交回饋的期待。

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一名女性拖著行李走向機場,象徵在人際關係中勇敢離開與斷捨離的決心

本書最有感的是「每個階段的朋友都會不一樣」,隨著生命變化,有人靠近,有人遠離, 倒不是真的消失,大部分是轉成一種安靜而遙遠的祝福,即使不再密切聯絡,也默默關注彼此的社群,在心裡祝福對方,一切順利。

之前在別本書裡也看過類似的觀點:
如果我們期待一個朋友永遠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卻沒有看見對方的人生正在改變,那這段友誼也許本來就很難長久!

用一期一會的心情,減少對友誼的得失心,才能讓自己的人際困擾真的斷捨離。


訂閱
通知關於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
本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