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假裝一切都好》書摘心得|當你撐不下去時,關於平靜與幸福的3個提醒
書籍資訊
- 書名:阿德勒教你體貼對方難過心理的回話課:連戴爾‧卡內基都深受影響的33句正向說話技巧!
- 原文書名:アドラ一流 人をHappyにする話し方
- 原文作者: 岩井俊憲
- 譯者:侯詠馨
- 出版社:大樂文化
- 出版日期:2018
本書特別之處:抽換用的詞彙才能安慰到人
安慰別人卻讓對方更難過,這樣的經驗常常讓我們感到挫折,這本書點出了許多我們日常會用到、卻容易讓對方感到不舒服的句子,並解釋背後的原因。
如果你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擾,書中的實際演練會讓你特別有共鳴。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有心就辦的到」的背後,隱藏著「平常都不用心」的訊息。
- 大家都喜歡我是幻想,大家都討厭我是妄想。
- 人人心中都有悲慘故事的誘惑,若身陷其中,將被帶往不幸的方向。
- 適度在聊天中進行發問,反而能讓對方感覺到你的關心,讓對方留下「這個人很好聊」的印象,然而發問的內容僅限於對方提到的話題。
- 同理心是「用對方的眼睛看、用對方的耳朵聽、用對方的心來感受。」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為什麼我們的安慰讓對方更不開心
在安慰別人的時候,我們常以為自己是在給溫暖,但書中提醒,有些話語的背後,隱藏著會讓對方感到不足的訊息,反而讓安慰弄巧成拙,例如:
- 「有心就辦得到」 ,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可能是「平常都不用心」。
- 「請繼續堅持」,想被安慰的人聽到後,會想:「我已經很努力了,還要堅持到什麼時候?」
- 「沒事啦,一定會好轉的」,這是你的感覺,而非對方的感覺,容易讓對方覺得你無法感同身受。
站在傾聽者的角度去讀這些句子,更能理解為什麼它們容易讓人不舒服,在對方情緒低落時,不必急著給安慰,先傾聽,才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除了傾聽之外,換個說法也很重要,書中雖列出許多替代句,我自己覺得最實用的方法是重複對方的話並帶著好奇發問:
- 「今天會議不順利?怎麼了?」
- 「聽起來你好像發生了很多事,可以跟我說說嗎?」
這些開放式的回應,能讓對方持續分享,也給了他安全表達情緒的空間。
觀點二|你不經意說的話,是天使的呢喃,還是惡魔的低語呢?
即使不曾說出口,但經常在自己心裡對自己說話的行為,被稱為自我對話(Self-talk)。
你對自己說話是惡魔的低語還是天使的呢喃呢?不論是哪一種都會對自我的認知,長期下來,他會變成你的行為,最後也決定了自己的命運。
我覺得在華人教育裡,惡魔的低語是很常發生的,希望透過鞭策來讓孩子孜孜不倦的努力,我自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凡事我都會未雨綢繆,過度之後,反而漸漸懷疑其自己的能力。
- 又搞砸了,我真沒用,下次我也不會成功。
- 這次又失敗了,看來努力也沒用。
即使有好事發生,也會歸咎於運氣,然後對自己這麼說,「這次只是運氣好,下次就沒那麼好了。」
自我對話對人的心靈就像是病毒,慢慢改變我們價值觀,不過這本書提到,如果不小心說出惡魔的低語,在那之後,趕快加上天使的呢喃了就好了。
「又搞砸了,我真沒用……不過不要緊,船到橋頭自然直,萬一發生什麼事,也會有人願意幫忙。」
「這次失敗了,但至少我嘗試過,下一次會更好。」
只要現狀有少許變化的徵兆,改變本身就是一種喜悅,若能堅持不懈的產生變化,改變將成為生活的常態。
觀點三|在對話中賦予勇氣才是溫柔
一段對話為對方帶來能量的關鍵在於「賦予勇氣」,賦予勇氣能讓對方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對問題,你選擇信任對方的能力,並且相信他才是自己人生的專家。
然而,這需要很大的耐性。當我們看著受苦的人是自己的家人或朋友時,常常會急著想將他從痛苦中拉出來,要做到這件事,最重要的是保持謙虛,耐住性子當個聽眾,同時對自己和對方抱持信心。
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閱讀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收穫,是開始意識到自己在安慰別人時,常會不自覺地使用那些看似溫暖、實際卻可能讓對方感到壓力的句子,並且有替換的選項。
雖然本書書名用了「阿德勒」的名字,但內容對阿德勒心理學的著墨並不算多,更多的是溝通技巧與實際話語整理,對我而言,它更像本文筆輕鬆的溝通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