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艾瑞卡的護理職涯多重宇宙-診所、急診和企業

《不必假裝一切都好》書摘心得|當你撐不下去時,關於平靜與幸福的3個提醒

因為參加 Editor.Joyce 的故事交換計畫,我有幸認識了 Erica。透過她的職涯軌跡,我看見了不同於「白色巨塔」的護理印象。並不是每一位護士,在一開始就決定終身從事護理工作。Erica 的故事更多是過程中的尋找與探索,慢慢幫自己找到定位。

少女情懷總是詩,但護理師的養成不容易

A nursing student writing notes while studying medical books

和 Erica 對談時,最先浮現畫面的是國中的升學制度。還沒弄清楚自己是誰、未來想成為什麼,就必須面對「科系選擇」這件大,在師長鼓勵下,Erica 申請並錄取五專,開始了護校生活。

護士在幫病人打針

台灣護校制度理論與實務並重,幾乎沒有寒暑假,大部分時間都在實習,她坦言,當時因言情小說的影響,對護校懷抱浪漫想像,然而現實中是嚴格的師徒制度、臨床訓練與繁重課業,一度讓他吃不消。

護理師的職涯哪種好:輪班制、診所、學術機構?

除了培育制度,Erica 的職涯選擇也帶給我很多想像,她一路走過診所、二技進修、臨床、學術單位,再回到診所,多數時間,他更像是順著流往前行,雖然不確定,但也認真累積專業經驗,每一次的職涯轉換都在釐清自己想過的生活型態,她形容自己並非世俗意義上的堅定,而更像是在找路;但每一步都成為下一階段的養分。

除此之外,讓不確定的路更加踏實靠的是認證,每份工作她都會為自己取得證書,讓自己的技能有個令心踏實的累積,而也是這個習慣,讓她養成了工作外持續進修的習慣,後續的職涯與人際關係以她沒有想過的方式開展。

見證與參與台灣職護體制的成長,成為領路人

台灣的職護體制大約是在102年受到法規調整展開新篇章,企業聘用職護開始越來越普遍,而Erica在103年自費參與培訓。

基於先前累積的自我探索,他明白自己可能想去這個方向,雖然這一段她說起來很輕鬆,但從她完成培訓到真正進入廠護體系,中間間隔數年,隨性的態度,踏實的步伐帶領她前行。

訪談中,我好奇的問,專業護理師進到企業體系是否有適應不良的問題?在這裡我聽到了一個誠實的答案,企業導入護理師並非因實際業務需求,更多的是因為法規要求,因為護理師進到企業經常有水土不服的現象,會遇到被派去做行政工作、沒有前輩帶領等等,放棄的人也不少。

而erica的多元歷練,讓她更能適應這個青黃不接的時期,也由於她持續進修的習慣,一起進修的同學組成了台灣職護的互助社群,因為精準且頻繁的回答夥伴的問題,最後Erica被推派成為管理員,直到現在,這個群組刻意維持在2000人左右,成為職護間互助的一大支援與力量。

小女孩走在鄉間小路上,夕陽灑落背影。

我問Erica,是什麼讓她願意額外花時間持續經營這個社團?她回答,是因為幫助到別人的喜悅以及專業被肯定的成就感。

 

在erica的職涯前期,對於要怎麼以護理專業貢獻社會,似乎受到傳統職涯想像的框架,然而,路最終以不同的形式,在Erica的世界展開。

踏實走好眼前的路,開放的接受生命安排

這是我在聽完Erica故事後最深的心得,偶爾,我們會期待能在職涯非常早期,就看清楚眼前的路,也想提到熱血的醫療故事,但回頭來看,更多的是平凡人依著當時的決定,一步一步踏實地走和探索,而Erica的職涯持續累積,也幫助到了許許多多的人,不過推動她前進的,其實眼前如何幫助到他人還有自己想去哪裡,而非一個遙遠偉大的目標。

我喜歡這樣的真實。

訂閱
通知關於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
本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