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假裝一切都好》書摘心得|當你撐不下去時,關於平靜與幸福的3個提醒
書籍資訊
- 書名:故事放大:用故事打動人,讓品牌更迷人,吸睛講師帶你破解「故事金庫」的底層邏輯
- 作者:曾培祐
-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出版日期:2025年
本書特別之處:一次只說一件事,把一件事說成故事
《故事放大》出自企業講師曾培祐,他以說故事為業,在疫情期間透過經營社群,逐步走上企業溝通與表達的講師之路。這本書的最大優點,是提供了非常多實用的表格,從品牌行銷到自我介紹,都能一步一步帶你梳理出一個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會這本書把當成故事工具書來閱讀!
抄在筆記本裡的金句
- 產品本身沒有故事,而產品有關的人才有故事。
- 有故事感的自我介紹,就是在啟動人們的感性思考路徑。
- 當我們要人們接受一個陌生的概念或不熟悉的產品時,善用比喻絕對是最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 我們不是為了說故事而說,是為了能在適當時機更好地傳遞自己的想法。
-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故事,「故」是今天以前,「事」就是發生的事,而「故事」,就是今天以前發生的事。
書中我想記住的3個觀點
觀點一|故事主角只能有一個,才能聚焦人心
科技再怎麼變,人性依舊愛聽故事。
「故事」和「八卦」對人類的影響淵遠流長,在閱讀《人類大歷史》的時候,提到幾萬年前的人類透過「故事」和「八卦」建立交流,文明也才得以慢慢成形。
時至今日,人類依然如此。曾培祐在《故事放大》裡寫到,買東西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理智地貨比三家,但最後推我們做決定的,往往不是規格或價格,那種「感覺對了」的瞬間才是關鍵,那個感覺,其實就是故事。
舉個例子:同樣是豪華房車——BMW 強調 「Sheer Driving Pleasure」,把駕駛的樂趣放到最大;Mercedes-Benz 則傳遞 「The Best Or Nothing」,展現極致的乘坐體驗。車都很高級,但因為故事不同,吸引的人也不一樣。
當定位有了之後,更重要的問題是:故事要從誰的角度來說?
同一台百萬房車,爸爸的故事可能是「夢想中的駕駛體驗」、媽媽的故事是「家裡的安全保障」、兒子的故事則是「身分地位的象徵」,只講車,很難打動人心;可如果什麼故事都想包,反而模糊了焦點。
- 這台車外型氣派、性能優秀、內裝舒適,可以服務全家大小。
- 這台車性能齊備外,最重要的是駕駛起來的掌控感,絕對可以感受到駕駛的快感。
一個好故事,必須聚焦在一個主要角色、一個主要時間、一個主要地點、一個主要行動和一個主要目標。
觀點二|有細節的故事才會有畫面
什麼是故事?就是讓聽眾聽完後腦中有畫面,心中有感覺。
本書《故事放大》裡也舉了例子,書店販售的或許只是書,但書店的存在使命是汪洋中的浮木,提供讀者心靈的依靠,藉這樣的描述,讓產品有了超越功能性的價值,書店在讀者心裡有了不同的意義。
在《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一書中,蔡淇華老師也提到,我們要盡量用語言去「同步」聽眾腦海裡的畫面,而他建議的方法和本書不謀而合,比起堆疊抽象的形容詞,使用具體的名詞往往更有力,比如,把「很遼闊」換成「像海一樣遼闊」,讀者就能立刻感受到尺度的大小。
但是,絕對不能誇大不實。
書中提醒,一旦被察覺到故事中有任何不合理,人的邏輯思考就會啟動,對說話者失去信任,故事也就不再感動人心。
觀點三|好故事來自3個人生的關鍵時刻
所謂關鍵時刻有三個,分別是「低潮時刻」、「堅持時刻」和「逆境時刻」。
《故事放大》中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要願意慢慢去梳理,就會發現,那些經歷常常成為別人生命裡的啟發,特別是當我們走得不順的時候,就像小時候閱讀的偉人傳記,,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常常是他們如何經歷挫折。
書裡提供了一些小工具,幫助我們回頭看自己的生命線,幫我們找到那些關鍵時刻的心理轉折,並把這些經驗分享出來,故事就會自然帶著力量。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高潮也有低潮,有堅持也有放棄,有順境也有逆境,我們做的任何一個選擇一定都是有理由,或者都有不得已的苦衷,而這些都是動人的時刻。
本書帶給我的收穫與思考
「真實、聚焦,再放大」是本書中一再強調的重點,回到創作者的身分,我想這也是AI時代來臨的最好應對方式, AI的確可以編織各種看似完美的故事,但他沒有的是親身經驗與體會。
回到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能真正回應讀者需求或解決問題的片段,然後再把它整理成故事,才能慢慢走到需要的人身邊,帶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