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開始接觸瑜珈的呢?
我接觸瑜珈的時間其實很早,是在大學體育課。那時候瑜珈課是熱門選項,幾乎一開放就被搶光,因為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可以動一下,但不要太累。」
老師每堂課都帶拜日式,因為期末要檢查動作,我當時很認真記,跟朋友發明了各種口訣背動作。幾次下來,除了身體逐漸適應,我更發現自己居然可以在課堂上靜下來。
不用想太多,跟著老師做、感覺呼吸,身體也就慢慢跟著安靜下來。
體育課結束後,我從民雄跑去嘉義上課,但交通不方便,只持續了半年,現在回想那時的瑜珈教室讓我印象深刻,教室裡面的燈光、氛圍和當時的老師,讓我覺得像是從現實生活中進到一個不一樣的空間。直到現在,這裡算是我對瑜珈好奇的起點。
出社會後,練習瑜珈總是斷斷續續
踏入職場之後,我記得要去做瑜珈,因為那樣可以幫助我放鬆身心。我記得當時有一個工作壓力很大的同事,他說他在瑜珈墊上找回平靜,瑜珈拯救了他。
當時我不太理解,我的瑜珈練習非常不穩,也想選擇更能「變瘦」的運動。我曾報名一家超高級連鎖瑜珈會館,進去之後都有高級的感覺,地點就在辦公室附近(超級近),但我卻很少去。
- 瑜珈不太會燃燒熱量
- 運動很累,還是睡覺
- 月費繳了,那明天再去
大概就是這些理由,再加上
那段時間的教室很熱門,除了要先排隊之外,老師教的動作有點難,中間一直看別人,反而失去了大學時做瑜珈的那種感覺,最後就漸漸放棄了。
練習一年後,開始每週穩定上課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已經穩定練習瑜珈一年了。
去年開始,生活慢下來一點,我也不再強迫自己把時間塞得滿滿的。有一天我心裡冒出一個念頭:「我想做點讓自己舒服的事。」
吸引我持續練習的是在瑜珈墊上靜下來、重新呼吸的感覺。
尤其當工作忙碌、生活很累的時候,瑜珈變成了一種照顧自己的方式,讓我覺得值得花時間。因為在這裡我體驗到了平靜,我發現高不高級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透過體式、引導慢慢跟自己在一起,那才是我一去再去的原因。
瑜珈是一種身體進行式的冥想
練習瑜珈的這段時間,我常常有一種體悟:瑜珈,是透過身體跟自己重新相處的方式。
有時候練一練,會突然感覺情緒冒出來,有時候是正面的、有時候是負面的,來來去去。
但很神奇的是,我不會急著去處理那些情緒,因為在那個空間裡,我不用做什麼,只要呼吸、只要存在。
即使我做的只是最基本的動作,只要在當下,感覺身體的伸展與釋放,就夠了。
我也注意到一件事:身體很誠實。如果當天心煩意亂,那些原本熟悉的動作就會變得卡卡的。這時我才明白,原來那是一種提醒:「你今天,沒有活在當下。」
Namaste:原來是這個意思
練習結束時,老師常會說:「Namaste,感謝今天的練習。」
有次我隨手一查,發現這句話代表的是:「用我內在的光,照亮你的光」。
這句話很打動我,練習瑜珈久了,我發現讓我持續下去的,不是柔軟度或變瘦,反而是這種照顧自己身體的感覺。
所以現在很忙,我會思考一週有沒有花時間去做瑜珈,那對我是好的。我好像也能理解那位同事的感覺,因為在瑜珈墊上的平靜,我暫時在其他地方找不到。